本文摘自罗辑思维592期,《一首好诗的某样》。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我们从小就背。这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几乎已经是格言了。这是地地道道的说理诗吧。
正是因为这个理说得漂亮,我们几乎把前两句当成了陪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哦,写景色的两句而已,普通得很。但是,你再细琢磨一下。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这是什么方向?西方啊,日落西方嘛。第二句,黄河入海流。什么方向?你说,废话,黄河东流去,当然是东方。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先是往西一看,看到了白日依山尽,然后眼光一收,看到了眼前的黄河,再往东一看,黄河入海流。没毛病吧?挺朴素的写景诗啊。
错了。鹳雀楼在哪里?在今天山西的永济市的黄河岸边。那你打开地图看看它的位置。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一个大“几”字形的,在山西和陕西边界,总体流向是自北向南的。所以诗人王之涣,要想看黄河的流向,是往南的。但是,他是想看到入海的方向的,“入海流”嘛。黄河要从鹳雀楼下过,往南再流20多公里,在潼关和风陵渡转头向东的。所以,他才要急匆匆更上一层楼,为啥?要穷千里目,必须登高一层,转头向东,才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地方啊。
所以,这首诗通盘看下来,是这么个意思:我看到黄河南去,但是我知道,这不是它入海的方向,所以,我要更上一层楼,摆脱眼前的小格局,看到更大格局里的走向。它的意思,不是登高才能望远,而是登高才能看到真相和全局。你看,这么理解诗意,是不是比简单地看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