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勾丽威胁论
高勾丽会成为一些网文中所称的中原大患吗?除去598年婴阳王率领靺鞨万余寇辽西,随文帝反击,无一不是中原帝国主动讨伐高勾丽,强行改变远东局势。
高勾丽衰弱已久,如果没有衰弱,那么安藏王与荣留王怎么会被刺杀呢?人们只记住来了广开土大王以及长寿王的辉煌,却忘记了自文咨王到荣留王时期长期衰落,大臣争权夺利,国王大权旁落的历史。若以国土论确实高勾丽版图最大,但以实力论,新罗此时才是最为强大,最为狡黠,不仅在其“百年国难时期”连战高勾丽、百济和倭国,还在半岛三十一年战争中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渊氏家族的两度崛起专权,以及渊盖苏文弑君,自然会在国内形成反弹。安市城主对于渊氏家族弑君不满,渊盖苏文派兵征讨不克,表明国内已经处于内乱边缘,但唐太宗的出击,反而使高勾丽国内以反抗外敌而结成一体。唐太宗攻安市城,“莫离支之乱,城守不服,莫离支击之不能下,因而与之”“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高勾丽国内已经暂时放弃了矛盾,联手对付入侵的唐军了。
契丹人于此前多次被北齐、突厥和隋朝所击败,是大贺氏统治时期衰弱的契丹游牧联盟,而不是二百年后那个耶律氏统治时期强大的复合二元游牧帝国。靺鞨人是东北的游猎民族,大部处于原始社会,部分进入奴隶社会,人数不多却又分成诸多部落,山高林密,人数稀疏。契丹、靺鞨等虽受高勾丽所奴役,但只要有更为强大的政权出现,也会先后投靠。唐帝国征服高勾丽的大军中契丹人悉国而动,靺鞨人也及其之多。
长寿王自国内城迁都平壤城,平原王又自平壤城迁都长安城,已经表明高勾丽已无进军中原之意,其目的在于经略半岛,何有侵略华域之心。有人以罗马比对迦太基,明帝国比对满清,何其缪矣。除了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毁约外,无一不是迦太基发动,罗马或为遵守盟约或为保卫同盟而被动参与;满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处于上升时期,然而屡屡遣使求和,明朝却主动多次求战,以高勾丽与隋唐帝国相较,何有其可比性。
隋帝杨广生于关陇将门,早年曾经南灭南陈,北伐突厥,会不知行军布仗之理
乎!观其伐高丽之役,已经脱离行军作战,而近乎是表演给随军而来突厥、高昌等诸国可汗、国王、酋长、使节的。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出征,举隋倾国兵力而来,不可不谓不慎重,有如此动摇扰乱国力的之举,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隋帝晚期不愿西归长安或洛阳,而是南下江都,原因可能是此役目的在于消耗关陇贵族与北齐遗民,以战除丁,但致招不慎,酿成关东民变,关陇贵族亦叛之,隋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可能是隋帝国征伐高勾丽导致关陇贵族伤亡过大,或是为了解决职业军人复原问题,或是为了消耗投靠帝国的胡人过多问题,或是要超越隋帝所没有超越的,或是真的要除去后世大患,或是或是……668年高勾丽灭亡,于平壤置安东都护府;676年新罗战争结束,同时都护府迁辽东,罢所任汉官;696年营州之乱,高丽别种与靺鞨反人东逃;704年安东都护府内迁幽州……自此位于辽东的高勾丽故地失载,可能为唐帝国州县、可能为渤海郡县、可能为小高勾丽、可能为契丹所据、可能为汉人遗民所据、可能为高勾丽遗民所据、可能为靺鞨人所据、可能为河北藩镇所据、可能成为无人区……曾经有无数士兵为之丧身的高勾丽土地,就此湮灭再历史的云烟之中,除了便宜新罗、渤海之外,消灭高勾丽尚未看到其传说中的巨大受益。
附狄仁杰上疏,“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诗人矜薄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汉,则三代之远裔,皆国家之域中也。若乃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增赋,获其土不可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业也。始皇穷兵极武,务求广地,死者如麻,至天下溃叛。汉武征伐四夷,百姓困穷,盗贼蜂起;末年悔悟,息兵罢役,故能为天所祐。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西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已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硃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近贞观年中克平九姓,立李思摩为可汗,使统诸部者,盖以夷狄叛则伐之,降则抚之,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此近日之令典,经边之故事也。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但当敕边兵,谨守备,远斥侯,聚资粮,待其自致,然后击之。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自然贼深入则有颠踬之虑,浅入必无虏获之益。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