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给我自由” 作为一句超燃的运动广告词曾经在网络上十分流行。“自律”一词,顾名思义就是自加约束。在上大学之前,我倒没有经常听到这个词。当时出现在我生活中和它意思相近的是另外一个词语,就是老师和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自觉”。大学之前的学习任务无疑是繁重的,常常会压得我喘不过来气,当偶尔想要偷懒放松的时候,总有老师和家长拿自觉去教育我。久而久之,“自觉”一词在我心里扮演了一个无可撼动的角色。高中时代的我整天忙于那既定的九门学科,无暇考虑自由,更无暇思索人生,只知关心成绩和排名。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家长严格要求,我就严格照办;老师规定任务,我就按时完成。从来都是被动接受的我没有主动去学习或是探索过什么。
到了大学之后,这种状态不知不觉被打破了。或许是因为大学自由的时间变多了;或许是因为已经成年了;或许是因为周围优秀的同学的影响,我开始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开始有了主动去探索和学习的趋向。
可以说从小我都是一个缺乏运动细胞的人,可能是懒惰使然,也可能是对运动不感兴趣。即使体育在中招考试中作为必考项目,在锻炼的过程中的我也是躲躲藏藏、应付了事。甚至于后来在心里产生了很深的抵触情绪,每次看到学校的操场,都会有种将它炸掉的内心冲动。上学期偶然间的一次活动让我开始关注马拉松的相关事宜。当时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许许多多篇写关于自己参加马拉松的情感体验。从那一个个激昂跳跃充满向上活力的文字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作者们对跑步的热爱之情,也在心里暗暗佩服他们有如此的坚持和毅力。那个时候,才算是第一次对跑步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
大一上学期很快结束,为了让今年的寒假过得有意义些,也是想要自己能够有所改变和提升,我给自己制定了每日的跑步计划,并结合一个相对流行的名为“keep”的锻炼软件,开始了一个与往不同的寒假。
因为自小极度缺乏锻炼,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是在咬牙坚持。从每晚的三公里开始,第一天锻炼后的气喘吁吁,我至今还能清晰地感受到。起初的前两天,只是累而已,身体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反应,我就那样开始了白天做小学家教的兼职,晚上回去后进行日常的夜跑锻炼。因为有“keep”软件的课程表和打卡程序,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做事半途而废。但是锻炼了四五天之后,身体的不适感明显增强。它表现在我早上起床时的浑身酸痛;白天做家教拿粉笔写字时会抬不起胳膊;晚上照常锻炼时每迈出一步双腿的异常疲惫。那时候我内心的懒惰因子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我想要放弃,但内心却又在强烈挣扎。我对自己说:“如果此刻放弃的话,那么不仅不会有一丝丝改变,前面所做的努力也都全部白费了。”再看看每日的打卡记录,我就又坚持下来了。又过了几天,身体渐渐度过了适应期,一切也都似乎没那么难熬了。坚持了十几天后,我明显发现自己的心态有了改变。当初的咬牙坚持已经变成了一种感受美好,我仿佛爱上了跑步的那种感觉,尤其是跑完之后的酣畅淋漓、全身轻松和内心的满足感,是以前不曾体会过的。即便是过新年时街道上的人烟稀少、雪未化完的湿滑路面和刺骨寒风的阻挠,我都不曾缺过一天的锻炼。有人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在我亲身实践之后,发现它是所言非虚的。二十一天之后,我开始不用在内心给自己加油打气,只是到了规定的时间,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换好鞋子,开始夜跑。记得其中有两天因为天气原因而无法外出,跑步也就因此而耽搁。在那两天里,我有种浑身都不舒服的感觉。天气晴好,跑步得以继续,我才又恢复了活力满满。后来某一天在跑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动力渐渐消失,有点不想再坚持下去了。但每每看到前面已经坚持了那么久,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不舍,不想放弃,就还是像一日三餐一样必备。
由跑步上升到自律。自律是什么,是意味着你要逼自己去做那些你不喜欢、不愿意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够真正下定决心去做并且能够坚持下来,遵循自己心中的目标,一点点、一步步地向前走,不知不觉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让它成为习惯,如同一日三餐那样自然。那么,在自律的道路上,你就前进了一大步。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有人说,在这个自律如此之难的世界,30天的自律产出和价值远远高出你的想象。的确,30天的跑步坚持,带给我的收获比起初想象的要多得多。首先是身体上的变化,那种身体的逐渐轻盈是明显可感的。其次,自己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缺失的耐心渐渐回来。在夜晚和自己独处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前不曾注意过的生活之美,也提高了对生活的热爱程度。最重要的是,自信感、满足感和个人成就感在一点点增强,也推动着我继续努力和超越。
能够坚持自律的我们,不仅在所坚持的一件事情上有所收获,它会延伸到你人生的许多方面,甚至改变你对人生的看法与态度。有些心路体会,不去亲自尝试,永远也感受不到。康德告诉我们,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生活同样告诉我们,自律的人生也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