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贫穷的本质
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
出版:中信出版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知道了贫穷的本质是: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还有因为“时间矛盾”和“皮质醇”导致的拖延问题。下面我们来分享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穷人摆脱贫穷困境,作者与及世界各种慈善组织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谓搞尽脑汁。
虽然效果并没有达到摆脱贫困的目标,但书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案例,作者总结为五个方法。因为作者是站在解决人类贫穷的角度的,这里只分享其中关乎我们普通个人的部分的其中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 信息
作者定义的贫困线是每天生活费用在99美分之下的人群。每天99美分意味着,你对世界上的信息将一无所知,因为获得信息是要花钱的,比如报纸、电视、网络,甚至你连阅读信息的能力都没有,因为,教育也是要花钱的。
当然,从这些研究可以知道,仅凭信息并不能取得成功,因为就算慈善组织免费提供各种有助于他们脱贫,甚至挽救生命的物资,比如蚊帐、消毒剂、疫苗、化肥、种子等,但,真正能接受的也仅仅只有5%-10%左右。
现代的城市人虽然已经摆脱了贫穷,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自以为见多识广,其实,跟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少,因为人们的认识比自己想象中要少得多。特别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表面上看起来,信息十分丰富,可是很少人会知道,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其实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筛选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
有一个颇新的词叫“Tittytainment(奶头乐)”,这个词由Titty(奶头)与Entertainment(娱乐)两个英文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这个词的意思是,现代人的生活一旦被大量娱乐信息所充斥,就像婴儿只要含住奶嘴便能满足一样,就会不愿深度学习知识,慢慢丧失学习的热情、抗争的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玩过短视频的朋友都知道,平台推送给你的,都是你喜欢看的那个类型的信息,商家为了某些商业利益,所设计出来的算法逻辑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你本能的需求,然后从你的人性弱点中去赚取他们的利润。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信息,仅仅是你习惯看的那一类信息,仅仅是一个安抚奶嘴而已。
真正能改变你人生的信息,一定是那些不在你习惯范围之内的,这类型的信息,你不可能会轻易得到,因为,各种互联网平台并不会主动推送给你。
那如何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呢?需要你主动去寻找,从哪里找呢?如下是几个常见途径:
A、从经典中寻找。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B、从成功的人身上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发布变得十分简单。以前,只有大师级的人才才能发表自己的文章,而现在,只要你是个人,你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所以,你从网上看到的文章、视频,只是一家之言。只要你稍为清醒一点,你就会发现,那些身无分文的人,正在教你如何赚钱;那些没结过婚,或者在婚姻中伤痕累累的人,正在教你如何经营婚姻;那些没有孩子,从来都没做过父母的人,正在教你如何教育孩子……从这些人身上获得的信息,将会把你带往何方?你想想都会觉得可怕。
所以,在看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短视频的时候,最好先了解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值得你学习。
C、走出你熟悉的世界,在实践中获得。
网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都没有看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上大量的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每天都是跟同一类的人相处,看同一个电视频道、每天打开同一个app,把一辈子活成了一天……这样的人,哪来新信息?所以,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需要你主动走出你的熟悉世界,拓宽你人生的宽度和深度。
不过,就算你有幸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不见得对你有价值,因为,从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中我们可知,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新的事物都持抗拒的态度。
这是事物的本身规律,对于穷人如此,对于我们也一样。就算是今天,大多数城市人接受新事物的概率也就是10%左右。
这部分仅凭信息就能取得成功的人,可以称为“先知先觉的人”,这个人群约占群体的10%。
第二个方法:信念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断,但穷人的判断能力似乎更弱。
以上面提及的案例中,印度穷人生病为什么不愿意找正规的医生?你想想,在印度贫困人口中,大多数人连基本的高中生理知识都不具备的话,他们没有理由相信医生的能力与专长,因而他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脱贫致富的方法使用率,慈善组织想出了系列方法,其中有一个叫做“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是针对提高学生入学率的。
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圣地亚哥.莱维,在任墨西哥财政副部长时提出的一个计划。他认为,以期投入教育,不如把一部分钱用于资助家长,如果父母能让孩子上学,就可以得到一笔现金。这一计划大大提升了入学率,女孩子的中学入学率由原来的67%上升至75%;男孩子的入学率由73%上升至77%。这一计划证明,光明白教育对未来脱贫有用是不够的,家长需要现在就得到一种激励。
这点现金是不可能使家长现在就摆脱极度贫困的状态的,但这个方法拓宽了他们的思想空间,有助于他们刻服“时间矛盾”心理效应的约束,让他们拥有更长远的人生观。帮助他们改变信念,让他们相信:“教育必须现在投入,而这部分学费等到孩子长大以后才能获得补偿”。
就算家长愿意让孩子入学,他们也知道教育是一种可以让自己孩子获得大量财富的方式。可是,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家长都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即孩子上完学后希望他们怎样谋生,70%家长认为,希望得到一份政府工作。而实际上,中学毕业后,有33%的学生得到了这样的工作。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地区和家庭,会更多地限制孩子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是这个社会完全不会遵循我们刻舟求剑的思维,传统概念中的安稳、铁饭碗的单位、岗位越来越少,主动拓展和挑战新机会才是真正的生存之本。
大多数人现代人贫穷,其实跟能力没有关系,而是跟他的想法有关。很多人有一些病毒性的想法,这些想法会限制他去挣钱。比如说有人认为,钱是肮脏的,有钱人都爱炫耀,做生意的人都是奸商,爱钱就太俗了……那当你去仇视一个有钱人,当你这么看钱的时候,你的想法已经把钱远远地拦在了外面。
所以,要脱贫致富,首先要消除内在关于钱的限制性信念。当我们消除这些信念,就像打开了一扇关于钱的门,钱才能走进来。
不仅财富是这样,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一样。生命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改变落后信念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改变信念从而改写人生的过程。
我们回到《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在作者从事的脱贫工作中,其中有大量工作就是帮助落后地区穷人改变信念的工作,比如宣传、奖励等。
比如,为了提升接种率,一个叫“赛娃曼迪”的团队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向每次接种的人提供相当于1.83美元的粮食作为奖励,这样做的结果,疫苗的接种率提高了7倍,上升至38%,即从6%上升至38%。但1.83美元在当地只相当于半天的工作酬劳,也就是说,奖励微不足道,但却有惊人的效果。作者把这个效果归结为信念的改变。
在化肥案例中也一样,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化肥问题,慈善工作者想出了一个方法,他们在收获季节,在农民有钱的时候,发售一种明年耕种季购买化肥的优惠券,而且在农民需要化肥时,可以送货上门。该计划将使用化肥的农民人数至少提高了50%。这一计划实际上是解决了农民自律性问题,预先将他们的钱用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这样就能防止他们乱花钱,这样一来就保障了钱的安全性。其实,为农民想尽一切方法将钱用在重要的地方,防的并不是别人,恰恰是他们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一些小小的奖励会改变农民的想法,也就是信念,这个方法比直接通过宣传等方式做思想工作还要有效。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站在一个宏观角度,站在NGO组织,或者政府的高度去看待如何摆脱贫穷问题的,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其实可以通过这些让人感觉荒唐的案例来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跟书中这些贫困地区的穷人一样,存在着种种阻碍我们致富的信念。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等待某个NGO组织,或者我们的政府设计出一些活动才去改变自己的信念,如果你不甘于目前的财富状况,希望早日实现财富自由,那改变信念最好靠自己主动努力。
那剩下的60%人口怎么办呢?那就是下一节我们要讲到的第三个方法——自律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