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贫穷,大家都会想到贫民窟,想到非洲。的确,论资源,非洲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论人口,非洲人口比我国人口少很多。但是,非洲确是贫穷的代名词。
《贫穷的本质》,写出了贫穷的原因,原因在于对贫穷的理解不同。
此书的作者是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和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他们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
其实,纵观本书内容,不外乎解决贫穷的原因以及方法。
第一,缺乏认知。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在他们发现那些坚信不疑的信念是错误的之前,他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如果女孩们与成年男子发生性关系并且未采取避孕措施,或农民使用两倍于正常量的农药,这些事情的后果都是严重的。
例如,由于人们不确定接种疫苗有哪些好处,再加上办事拖延的习惯,导致很多孩子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如果公民盲目选举,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同种族的候选人,尽管这样做会使顽固和腐败问题变得更严重。
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例子中,全球收入与食品消费之间的关系非常具有代表性:即使对于十分贫穷的人来说,食物花费的上涨也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
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人们花在食物上的钱,也并没有全部用来增加人们的能量或微量营养素。当穷人可以多买一点儿食物时,他们并不注重用所有投入换取更多能量。相反,他们会选择买一些口味更好的、价钱更高的食品。
缺乏认知是贫穷的根本,影射到我们个人,我们所处的环境来看,那些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认知水平很高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缺点,就已经开始了认知转变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自我提升的问题。
“阅读,是与智者的对话,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动。”要想提升认知,每天阅读,坚持下去!
第二,缺乏信仰。
在书中,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有时是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护士不上班是因为没人对她们在岗位上的表现抱有期望。
改变人们的期望是不容易的,却并不是不可能的:当看到村里出现了女官员时,村民们不仅不再歧视女政治家,甚至开始认为自己的女儿也具备这种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
什么是信仰?通俗地说,就是你所相信的。
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力量,信仰为你指明了方向,信仰是你的精神寄托。
你是负能量的想法,就会指引负能量的行为。就像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自己认为老师或父母觉得他不够聪明一样。
但是,看到女官员进村,认为自己的女儿也具有这种潜力。这就有了初步的正面的信仰。
所以,我们要想摆脱贫困,就要相信:自己可以变得富裕,通过行动,通过努力。如果常此实践,定会成功。
第三,缺乏行动与付出。
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
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小儿子桑贾伊,将人口控制作为桑贾伊多次公开露面所探讨的一个主题。那个时期,民主政权瓦解,桑贾伊虽然没有任何官职,却公开地活跃于政治领域。
尽管在他之前的大多数政客都认识到,人口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桑贾伊·甘地无论是在热情度上,还是能力(及意愿)上,都将这一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实行他所选择的政策扫清了很多障碍。
如果没有行动,没有付出,他是不会成绩高于那些政客的,更不会为我们大家所熟知。
而对于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穷人,光想不做或坐待不动是贫穷的主要原因。不说别人,谈谈自己吧!一直想实现财富自由,为什么实现不了?
行动力不足,付出不够。
有的人说,我每天早起晚睡,那么辛苦,怎么会是付出不够呢?如果确保你的目标明确,且每天朝着正确的目标方向努力,坚持下去,和“懒惰”说拜拜,金钱会垂青你的!
第四,缺乏正确的金钱观。
书中记录,他们分散风险的方式很有创意:印度的农户利用婚姻作为一种分散大家庭“风险组合”的方式。
一个女人婚后搬到婆家所在的村庄,娘家与婆家之间就建立了一条纽带,在遇到麻烦时,两个家族便可以寻求对方的帮助。
农户一般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既方便与亲家建立关系,气候格局又不会完全相同。
这样一来,如果一个村庄受灾,另一个村庄没受灾,他们就能向对方伸出援手。
另一种保险的方式是,生很多个孩子。别忘了,父母养有9个孩子,就是为了保证至少有一个能为他养老。
上面只是是其中的一部分。文中有很多此类的例子,不多说了。
怎样的金钱观?
合理购买物品,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正确对待货币。相信,自己的勤劳能干,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会越来越好。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只有更新认知,不断实现思想和行为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信仰,才能最终拜托贫穷,实现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