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回归原生态
刘文霞
什么是原生态?就字面的理解,一定是原始的本真的内容和呈现形式。那学习的原生态,一定是学习本来的样子,学习的本质所在。今天读完了本书的第二篇章——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的重建,自己关于教学的本质的思维是否建立?不敢给出100%的确定答案。最多对很多内容已经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但是相对于在实践中去验证,去践行,则需要自己进一步的内化。
今天的阅读指向了自己最熟悉的场景,学生的学习,在对“原生态”学习的概念解释和现象的分析中,加深了自己对学习的有一层认知。基于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原生态的学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实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发生的本来面貌。
从学习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原生态的学习指的的是直接面对文本和事物的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和教师过多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这种学习是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教材)的学习和直接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学生直接面对了学习材料,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在遇到这样的解释时给出的第一个问题。教师到底应该在学生和真实的学习对象之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书中给出了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学生接触到的是被教师消化好的,喂给他们的知识,在这样的循环中,学生失去了对原始知识的兴趣和消化的能力,教学就成为了单纯的知识的授受和识记。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比喻,不知是否正确。教师在学生学习发生的过程中一定不是一个负责消化的机器。再现一个场景,学生是到饭店吃饭的顾客,教师就犹如饭店的服务员,服务员为顾客提供各种菜品的推荐服务,介绍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而最终享用美食的一定是作为顾客的学生。至于每道菜的味道到底如何,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教师将成为学习的服务者。这样的比喻显得也许有些牵强,但基于现在我的认识,教师一定不是学生和原始学习材料学习的替代者,教师要做的一定是引导和协助,一定是一个桥梁,帮助学生接触到学习的本质。
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学习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生活和常识,一定是学生原生态自由参与和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学习的发生一定是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再次建构,这种建构是稳定且久远的,是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服务的。在这里,我想列举一个我自己的真实实例。大学为了考取学位,需要学习第二外语,我选择了日语。最初的学习因为基于了日常生活场景,如何自我介绍,如何打招呼,学习非常的愉悦,记忆也非常的牢固。后来因为考试的原因,需要短时间内大量知识的输入,所以后来的学习就变成了指向考试内容的教师的讲授和我们的背记。因为自己主观学习的欲望非常强,每天都在不停的背记,当时很多场景中的日语自己几乎达到了张口就来的程度。所以在最后的测试中取得了95分的成绩,就不足为奇。但是这些日语知识在我的记忆力到底存活了多长时间?还是根本就没有存活?这是后来很长时间内,我对自己学习的否定。在考完试的第二个学期里,我几乎把所有的知识又还给了课本。留下的还是最初学习时的打招呼用语,自己付出了大量时间学习的,最后在我们认知里没有留下印记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学习。
对照今天的阅读分析,学习的发生一定是在真实情境中,学生体验和解决问题后获得的自我知识的建构,而且这种建构一定是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去解决其他问题的。
学习一定是学生个性化的,一定是学生思维建构和创造的。作为教师,重构自己的教学观,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反思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反思自己的课堂。在阅读中搭建自己课堂的模型,随后在实践去验证,去沉淀。期待为学生带去更好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