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母亲去银行办业务,让我感到她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周末人很多,看着取号单上“还有9人在您的前面”,我陷入无法自拔的绝望!我要去ATM上取,她却非常坚定地说:“我不相信ATM,会吞卡的,就要排队。”“放心吧,我来操作,即便是密码错误也不会吞卡的。”她却好象防骗子一样揣着卡不给我。拗不过她,我还要赶着回去写文章,就借故先回去了。
母亲取钱是为了给表妹寄学费,我告诉她现在微信支付,支付宝,手机银行,太多的便利可以不用去银行排队,可是母亲总是一句话:“我就是不相信那个,我就相信银行柜台,不然人家不就关门了?!”想想也是,她连ATM都不相信,还能相信什么手机,微信?
对于老人们来说,安全更重要,现金更保险;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才是最无法替代的,思路才是最不可或缺的。
我们两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让老人们可能要花一上午。我们半天搞定的事情,他们或许要用半个月却收效甚微。
前些天听过一期节目,大概是现在老年人因为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认识理念,所以即便是给他们钱,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花,怎么提高幸福指数。苹果手机,IPAD,汽车,旅游中的预订、团购,他们很难享受。在他们看起来无比麻烦的工程于我们无非是指尖的触碰。
在父母们的青壮年时期,也曾是社会体系中的佼佼者,是整个家庭中的支柱,是人口大军的中坚力量,时过境迁,竟然变得如此固执顽化,格格不入?
想想母亲还如此,奶奶姥姥那一代人就更是无法想象。新闻看不懂,智能手机就更别说了。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年轻人为什么抱着手机可以兴致勃勃地看上一天。给她们钱,带她们去商场,她们迷茫地立在万达广场涌动的人群中,不知道需要什么,也不知道那些专卖店里的东西究竟有何用,更不能接受那些标签上匪夷所思的价格。
知识体系的退化,认识结构的简单匮乏,让她们处在了时代的末端,除了温饱,她们再没有能愿意关心的事情了。
在此我并不想批判什么,也无力改造,只是想引以为戒。
记得原先看过一篇文章,很以为然。就是在年轻有精力的时候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培养一些爱好,只为自己以后拥有一个不被同情的老年。
我一想到退休之后天天盼着儿孙们“常回家看看”以示孝心就有种万劫不复的恐惧。我也不想让他们受着伦理孝道的重压,专程回来陪着我玩两圈麻将。盼着孩子们回家表孝心的老人们更多是因为精神的空虚,心灵的寂寞。说白了,连玩儿都不会了!
老人们如果有爱好,有乐趣,有忙不完的工作,丰富多彩的朋友圈,哪里有时间等着孩子们来抚慰寂寥的灵魂?
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让别人感觉有趣的人,这让我们受益终生,在生命的后半段不至于呈现一派发黄的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