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伍小五
如果你也买了很多课程,收藏了很多文章,但发现根本没有时间看,然后陷入一阵焦虑,有些失措,像我一样。那么,这篇文章的方法可能会有一些疗效。
1.先分类再看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将杂乱繁多的东西分类整理后,处理起来比较容易省时。现在收纳术十分风靡,教人收纳整理的畅销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对物品进行分类。
作者近藤麻理惠,在教别人收拾衣服的时候,会将不同类型的衣服放在一起处理,比如外套、裤子、裙子、T-shirt、内衣、袜子等,在将外套挂到衣柜里的时候,又会将相同色系的放在一起,或者从长到短排列。
这样,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这样的位置结构很有条理,不但让人感到视觉的整洁,还感到思维的清晰,整理过后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对自己家里的物品变得了如指掌。图书馆的书籍摆放、药房的药品放置也是如此。
可见,面对一堆复杂繁多的事物时,最有效率的处理方式是先分类,再处理。
不过,还不能忽略凑效的一个前提,就是分类是有效的。如果你在穿衣上讲求色彩搭配,那么你的衣服就是按色系分类的;如果你是穿工作服上班,那么衣服分类就是按工作服和日常衣服,而不是按色系。
所以,有效的分类是为你的目的和习惯服务的分类。
同样的方法运用在处理众多的课程、文章上,也能凑效。于是,我们可以将处理众多课程和文章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学习阅读的重点和目的。主要考虑,我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步,带着目的,对各类课程和文章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梳理。
第三步,按照目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学习阅读,完成了这个主题后,再进行下一主题的学习和阅读。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
(1)对内容进行宏观把握,对思路进行整理,能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整理后,往往会发现内容没有自己想象的多,消除了“看不完读不完”的焦虑。
(2)同一主题集中阅读,能加速接收知识的速度。开始读第一篇的时候由于不熟悉可能比较慢,但是读第二、第三篇文章时,对所涉及的内容理解就变得更容易了。从而,提高了阅读效率。
(3)有助于深度思考和拓宽思考维度。单篇文章或者单个课程其内容的组织上是有体系的,但是对整个主题来说,又是孤立的。同一主题集中阅读或者学习,能将孤立的点连起来,得到更多启发。
表面上看,腾出时间做分类,好像会花更多的时间,但是,正是上面所说的三个好处,使得分类后的学习阅读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2.如何有效分类?
以文章为例。在对一篇文章归类的时候,首先识别内容,先看题目,如果题目表达不明确,就打开文章大致浏览一下,了解中心思想。完成这个动作大概10-20秒。
然而,在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对一篇文章属于哪个类别纠结。一纠结,就会浪费时间,这样就与本来目的相悖。
上文提到,有效的分类是为你的目的和习惯服务的分类。所以,有效的分类应该是:
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主要问题的,具体分类,围绕其他问题的,大致分类。
下图是我收藏在有道云笔记的部分文章,还没有整理:
如果现在要整理的话,我是这样做的:
(1)明确现在最想解决的问题。我现在关注于学习方法的提高,所以先把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挑出来,这些文章是重点看的。
这里有三篇文章涉及学习方法: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这些知识可以影响并改变你的人生》
《珍藏多年的38个牛逼学习/工作工具,新一年它们能帮你(新年送礼)》
(2)在学习方法中,又可以分为两类:思维方法、工具应用。于是,我再进一步对刚刚挑出来的文章细分。
所以,学习方法主题的最终分类是:
思维方法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这些知识可以影响并改变你的人生》
工具应用
《珍藏多年的38个牛逼学习/工作工具,新一年它们能帮你(新年送礼)》
(3)其他文章暂时是略看的,到学习下一个主题时,或者将来需要再读。所以分类不需要追求精确,我是这样分的:
书单
《书单来了 人生5大终极命题,死之前一定要搞明白》
行业报告
《速途研究院:2016年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报告》
《腾讯发布95页重磅报告:中国互联网未来5年的趋势是这样的!》
办公软件
《新出炉的1000+ PPT种子,收好啦!》
生活
《中焦、下焦阴火的治疗方向是相反的》
(4)以后在进行下一主题时,又将之前的大致分类进行进一步细分。
3.课程整理分类的一个神奇工具:微信
对文章进行收集整理的工具很多,并且功能完备,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但是,学习资料中微课、视频课程也占了大部分,这些课程分散于不同的网站、公众号平台、APP,多了的话,有时候甚至会忘了报名了哪些课程。
对于分散的网络课程,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这两个功能强大的工具也很难妥当的将它们集中收集、统一整理。
不妥当的体现是,很多课程平台没有提供发送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的链接,比如视频课程类的唯库、十点课堂。并且,即使能发送到笔记上,也会不能通过点击笔记记录,直接跳转到课程页面的情况,比如充电大课堂、一块听听。
这样,这条笔记只是孤立的信息记录,要听课还是得另外打开客户端或者点击进入公众号,再翻阅查找,这样很费时间。
用微信的面对面建群功能可以实现对各个平台的课程整理,并且可以通过点击就能直接跳转到课程页面。
思路是,建多个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群,根据分类给群命名名字,将不同的课程分享链接到对应的群上,这样,一个群就相当于一个文件夹,不同平台的课程就可以集中归类了。并且,可以实现点击直接跳转到课程页面上。
这个方法还是有一定限制,就是课程页面必须有分享到微信的功能。但是,大部分课程平台都有这功能,适用范围还是很广的。目前亲测有效的有:知乎live、千聊、朝夕微课堂、一块听听、十点课堂、唯库、充电大课堂。其他平台因为没有在上面报名,所以没有测试过,不代表没有效。
具体操作如下:
(1)建群
在聊天首页右上角选择【发起群聊】选项,进去以后点【面对面建群】,然后输入一组四位数,建群成功。
(2)命名分类
在群里修改群名称。按分类建立不同的群。
(3)发送课程链接整理
打开课程页面,将课程链接发送的对应的群上。到时候,点击群里的链接就可以直接跳转到课程。看完的课程可以在群里删除相应的聊天记录,这样就能知道自己还剩哪些课程还没有看。
(4)一个特例说明:得到APP
得到APP上的专栏,没有分享链接,但是有一个“请朋友读”的选项,可以分享到群里或者朋友圈。一篇文章限量30个名额。通过功能这个可以从群里链接原文。
(5)一些小技巧
微信会自动将你最近与之聊天的人或者群前置,这样,自己所建的群就会被分散,顺序也会不断变化,不利于课程查看和管理。
一个小方法是,将这些自己建的群都置顶,这样它们就会固定排列了。
对上面的内容做个小结:
(1)面对一堆没有上的课程,没有读的文章,先分类再看。
(2)带着自己的问题的进行分类。围绕主要问题的,具体分类,围绕其他问题的,大致分类。
(3)以分类主题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
(4)可以利用微信的群功能对课程做集中整理。
但是,以上方法只适用于上课前和读文章前的准备工作,不能替代上课以后、读文章以后的笔记、总结、整理。
以上方法疗效不错,你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