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余华:成为一个作家,只有一个字——写》,读来受益匪浅。
文章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谈写作的,其中包括:如何坐下来写作,主要强调坚持;如何写好对话,这是不断挑战与超越自我的过程;心理描写,这是创作中迎难而上,创造障碍的精彩发言。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时,余华从没放弃,不断地尝试,借鉴,研究,创作。也就是说,自他开始写作,就一直笔耕不辍,最终成为中国现当代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家。这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的专题文章,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而我却从中悟出了别的:做事要想成功,只有一个字——做。无论是余华提出的写,还是我据此提出的做,这都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让人觉得多此一举。但最简单的道理最难实现。
就拿坐下来写作这件事来说,有多少立志成为作家的人因为无法坚持半途而废的呢?有人无法完成稿子,有人完成稿子却无人问津,有人一炮而红再无法创作……太多太多了。余华在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当时手稿走过的城市比我后来去过的还要多”,哪有人那么容易就成功呢?类比我们做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李佳琦在成名前直播间里也是空无一人的,不排除有很多靠资本运作而推动的网红博主,但是有的小博主,其实大家可以去浏览他们早期的作品,是否也都是一点点坚持下来的呢?身边那些身价过百万千万的人,又有谁不是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呢?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简书创作者了,我也稍微地浏览了日更前几名的创作者,但凡坚持的,一定都得到了回报。所以,坚定这颗心,坚持一定是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先决条件。
接着余华就谈到了他自己如何写好对话这件事。他在自己小有名气之后便开始提高自己作品的标准,发现自己不太会处理对话,最开始觉得苏童处理对话很有技巧,但自己学不会,于是他在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自己去摸索,从《在细雨中呼喊》人物出现自己的声音,到《活着》老农民讲述自己的故事。接着他就来到了通篇对话的《许三观卖血记》,在这之前,他读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当时就有想要尝试通篇用对话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愿望,于是机会来临时,他勇敢地去尝试了,并且他考虑到这样的对话有人物发言和叙述推进的功能,所以在写对话时经常会写得长一点,让人物说话呈现出节奏和旋律,最终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余华说“写作会不断遇到障碍,同时写作又是水到渠成。”我觉得这个故事也非常适用于其他方面。
我身边就有一个姐姐,做券商,刚开始她也只是发发朋友圈,这样确实会有一些人去买她的东西,但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人员很固定,这些人买完一次,可能就得过很久买下一次了,而且消费群体也很固定。这时她就尝试去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引流,并让已经购买的人推荐,推荐可以有小红包等等,这样一来,她的朋友圈就有了很多的人,基数变大之后,她的收入就趋向于高稳定了。但这还没完,她接着开始尝试带下属,并让下属去重复她的经历,多次重复之后,她开始带团队。我认识这个姐姐3年了,目前她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每天就只需要指导指导下属,和朋友时不时地旅旅游,发发风景照,偶尔也会发一些优惠券的朋友圈。我觉得在她的成长路上,也一定是兼具坚持和尝试挑战这样的品质的,否则,躺平就能成功,这太天方夜谭了。
最后余华讲到了心理描写,这是他自己遇到的一个障碍物。极少数的作家才会迎难而上,当然也有一些作家给自己制造障碍物。余华显然是属于这极少数人群中的一员,他没有回避心理描写这一项困难的障碍物,而是勇敢面对,去翻阅威廉·福克纳的书也好,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也好,他找到伟大作品的规律,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也提到了其他的一些伟大作家,不断地去给自己设置障碍,最终获得成功。所以很多时候,要想脱颖而出,还需要创新,不创新,就永远只能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罢了。
做成任何事的秘诀一定是“做”,但“做”不是瞎做,不是白做,而是要坚持去做,勇敢地去做,有创造力地去做。当然,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是需要向优秀的同行前辈借鉴的。
希望我们都能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