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每个人都具有抗逆的能力,但却需要得到后天的促进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的研究者经过研究得出结,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形成和増强抗逆力。
1.我有
“我有”主要指的是孩子从家庭或社会环境中获得的心理安全感,比如来自父母或其他长辈的鼓励,良好的同伴关系,安全的校园环境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A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有并且至少有一个成年人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接。并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照料和有效的情感关注,给予孩子一定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抗逆力。
B给予孩子适当的期望。
家人能够看到孩子的优势和天赋,而非只关注他们的问题和不足,其实每个新生命都是带着使命,天赋和优势来到人间的,如果父母能抱着欣赏认可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长处,并给予孩子明确的期望,适应孩子的优势培养,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坚定而卓越。相反,如果父母看到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不断批评指责,那么孩子就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对外界的一切都缺乏信心,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随便一点小挫折就可能将他击垮。
C多为孩子提供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要让孩子有机会与他人接触,并建立联系,发展兴趣,从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而且作为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他们也拥有决策,计划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孩子天性中自带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正是通过这些参与和学习,慢慢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与亲社会观念。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就算在活动中孩子出现“丢脸”的行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与接受的,如果孩子缺乏这样的机会,就很难形成亲社会行为。
2、我是
“我是″是通向内在。强调的是主观的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肯定。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接纳自己的一切都可以是那么美好。孩子的我是需要父母和家人平时细心的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产生积极,正向,强大的自我认知。
3、我能
“我能”体现为孩子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会逐渐明白哪些事是自己能做的,哪些事是自己目前还做不到的,以及什么事是自己不能做的。这些都需要孩子在不断经历,不断探索中洞悉。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正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一点点小困难,逐渐形成了自信心,独立性,思考能力和坚持精神的。这些都是构成抗逆力的必要因素,并最终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的翅膀",使其在长大后面对更多的挫折和困难时同样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