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味道
北方的农村,那时的洋芋是口粮,也是家里每年必种的庄稼之一,村里家家户户都要种起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当然不喜欢吃也没得其他选择。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里,家里洋芋既是主食也是菜,炒洋芋片拌面条,做臊子面洋芋切小锭。等到秋冬季,庄稼收了家家都挖了新洋芋,农村人就开始了新一轮吃煮炒洋芋的过程。如今回老家,餐桌上的菜就丰富多了,城里有的时令菜蔬都有,要是逢年过节更是鱼虾鸡鸭摆了满满一大桌子。
烤洋芋吃,一直是我童年的记忆中的一份美好,现在想起来我们那个时候,虽然物质资源有点贫瘠,衣食住行条件相对差,但是总感觉有一种温暖的回忆,不像现在虽然如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那时的快乐是如今的孩子却难以体会到的。
多少年过去了,最好吃的永远是记忆里,是在篝火通红的小土窑里烤的烫手的外皮焦黄焦黄那种味道,那时我们村后有条河,靠河滩边有道沙梁梁,每到周末我们就约了几个玩的要好的伙伴,偷偷从家里带了火柴(那时还叫做洋火),几个小家伙穿的上衣口袋和裤兜里,都鼓鼓囊囊装满了新鲜的小洋芋蛋,然后去沙梁梁玩耍,当然最主要的就是烤洋芋吃。
小伙伴们出了村口,往河滩方向走去,这时北方的沙梁梁,往日的绿意盎然都变成了东一片西一片的枯黄色,满眼瞅去一堆一堆儿的芨芨草在秋风中瑟瑟摆动,却也显露出一丝儿倔强。
当然如果要烤出喷喷香的洋芋蛋,第一步先要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要挖个小土坑,几个小伙伴要分工合作,捡柴火的捡柴火,敲土块的敲土块,敲土块就是把大土块敲出大小均匀的小土坷垃,然后像垒砖窑般层层垒起来合拢来,旁边留一个灶台和一样用来填柴火的炉门,垒完后外观看上去就是个袖珍小砖窑。
背着风顺手拔一把碎细的芨芨草做引火,然后开始烧火,等看着欢快的火焰舔来舔去,可劲地想往外蹿,把一个个小土坷垃烧的火红火红,像极了少年的小心思。烧一会儿等差不多时机就是趁火还没灭,但已经没什么火苗的时候,把洋芋一股脑儿扔进去,然后把“砖窑”拍塌把还火烫的炉灰埋起来,外面在覆盖上一层黄土用小手拍严实,等约摸过三四十多分钟扒开炉灰,那洋芋烤的样子就如现在大街小巷卖的烤红薯,但是比红薯好吃多了,几个满脸炉灰的小伙伴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起来。在那有点寒冷的天气里,一个个热热腾腾的烤洋芋吃下去,不仅饱了肚子而且暖了身子,回想起来那时那种感觉真是人间难得的美味和温暖的场景!
冬天的农村,那时感觉夜晚漆黑且漫长,家家户户早早吃完晚饭,放下抵御寒气的棉门帘子。大人们坐在热炕上有一搭没一搭的暄着,小孩子们围坐在火炉旁,闻着锅里煮冒出的香味儿,期待着的洋芋快点煮熟。
煮洋芋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从盛放洋芋的地窖里去拾拣些洋芋上来,然后洗干净放到大铁锅里,倒上适量的水,盖严实,然后加热烧开。然后慢火煮到一定火候才能掲锅,当煮熟后揭开锅盖的一刹那,一股带有焦味的清香扑鼻而来,接着映入眼帘便是煮开了花的洋芋。紧挨着铁锅锅底的一部分洋芋,往往会被烤出焦巴,这种焦巴是喜欢吃洋芋的人最爱啦,那种既煮开了花又带有焦巴的洋芋最受大家的喜爱。
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吃煮洋芋的,在我们家吃煮洋芋往往还要有点配菜。这种配菜有时候是那种用胡萝卜芹菜辣椒等腌制的五颜六色的咸菜,而我最喜欢的下菜则是在洋芋上撒点盐,或者就着咸菜一口洋芋一口咸菜,那味道简直好吃极了,也有喜欢吃辣的还配点油浇辣椒面子吃,也好吃。
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很嘴馋,但那时候没多少零食可以吃,自己很喜欢吃洋芋,但是怕做一件事,就是去土窖里拿洋芋。农村家家都有在自家院子里挖个地窖,里面冬暖夏凉,一般冬季用来储藏一些菜疏,主要是洋芋放置居多。因为窖里有点微潮,所以会有一些蜘蛛和蟑螂之类的虫子盘踞做巢,有时窖口粗心没盖好,还会有老鼠躲在里面,等你下去冷不丁跑出一只老鼠,那种感觉………
其实当我们在都市酒绿灯红中和白日的喧嚣散去后,在深夜里静下心来,思乡的情绪就总会萦绕在心头。有时一颗煮熟的洋芋或隔壁飘来的煮洋芋的香气都会让那些记忆鲜活起来,这此间的味道或许只有我们这些阔别了故里的游子才晓得,也恰是这种味道,牵引着我们每一位流离的人,让我们深深怀念。在异乡怀念家乡故土的山川河流,而那些深藏记忆中的美食,有时也好想再有机会、有条件去重新品尝过,但已无法找回时的味道 ,它们也只能成为我舌尖上的记忆,成为我小时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