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从精力的四个来源——“体能、情绪、专注力、目标意义感”来进行精力管理。
看了前面四篇文章,你们肯定会发现一个核心的规律——不管是哪个因素,我们要想做好精力管理核心点在于——顺应精力消耗与恢复的节奏。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好好聊聊这个精力管理核心点——遵循生命的节奏。
01、合理利用精力脉冲
研究发现:拥有最丰富、最高效的工作与生活的人有能力在迎接挑战的时候全方位投入,而且会定期适时退出,以补充精力,如下图。
然,我们中的许多人把生活看成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是不可以松懈的,于是逼迫自己透支健康,保持前进。在思想和情感上,我们在没有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一味地支出精力;在身体和精神上,我们的精力恢复有余而支出不足——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会慢慢无情地耗干自己的精力。
想象一下很多长距离赛跑者的样子:憔悴疲惫,不堪重负,身体崩溃,情绪漠然。
现在想象一位世界顶级的短跑选手。短跑选手一般看上去强劲有力、有爆发力,并且渴望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对此的解释很简单:无论他们所面临的要求有多高,100米或200米外的终点线都是清晰可见的。
所以,对于精力管理也一样,我们必须学会把生活看成一段段的短跑:合理地利用精力脉冲,在各个时段全方位投入,然后全身心地退出,在重新跳回任务和挑战之前寻找机会补充精力。
精力消耗导致储备减少,精力恢复带动储量上升。过度消耗而恢复不足最终将导致精力衰竭崩溃,恢复超出消耗则导致萎缩和衰弱。
想想一只打着石膏的手臂,石膏的本意是保护手臂不被过度使用,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手臂肌肉反而因为静养变得无力,甚至发生肌肉萎缩。
02、遵循生命的节奏
我记得在“静,停下来”这篇文章,我们问,如何让一个弹簧保有持久的弹性?
不能长时间的压或者不能长时间的拉!即压一段时间后,让其恢复正常一段时间;拉一段时间后,让其恢复一段时间。
其实,精力管理也一样!
一是,遵循生命的节奏!
自然本身存在规律的脉动,在活跃和休息之间有节奏、波浪形地交替。涨潮退潮,四季更替,日升日落,不胜枚举。
季节性情感障碍由季节变化和身体机能无法相应调整共同导致。我们的呼吸、脑电波、体温、心律、荷尔蒙水平和血压都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节奏波动。
我们是波动世界内的波动个体。节奏性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波动甚至会出现在人体的基本层面上。张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维持机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相反,单线化运动最终会导致机能障碍和死亡。
想象一幅健康的脑电图或心电图是如何起伏波动的,再想象它的反面,是不是一条直线?
广义来讲,我们的“活动-休息”模式遵从生理节奏,大约每24小时循环一次。
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员阿瑟林斯基和克莱特曼发现,睡眠有90~120分钟的周期,从浅层睡眠——大脑活动频繁和做梦的阶段,到深度睡眠——大脑静止并深层修复。这个过程称作“活跃-休整基础循环”(BRAC)。
到了70年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脑清醒状态下也存在同样的90~120分钟的周期,即次昼夜节律。
次昼夜节律掌控一天里精力的涨退。生理指数如心跳、激素水平、肌肉张力和脑波活动在循环周期的前段都会升高;经过1个小时左右,所有数值都开始下降。大约90~120分钟之后,身体开始渴望休息和恢复,并发出一些信号,如打哈欠和伸懒腰,阵发饥饿感,压力增大,难以集中,做事拖拉,胡思乱想,容易犯错等。
多数人克服自然循环的方法就是勉力斗争,让身体释放压力荷尔蒙,使自己能够应对突发事件。
长此以往,毒素会在体内积累。我们再逼迫自己也终有限度,时间过长或压力过大就变得精疲力竭甚至崩溃。
压力荷尔蒙在体内定期循环,或许能暂时保持机体活力,但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多动、咄咄逼人、急躁、烦躁、愤怒、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症状。
如果人们始终忽略张弛有度的法则,还会面临头痛、背痛、肠胃功能紊乱、心脏病甚至死亡的危险。
因为身体需要张弛有度,我们常常通过人工方式制造波动,缓解生活的单线化。当精力储备不足以应对现状时,我们会投奔咖啡因、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刺激物。如果我们无法通过自然方式得到休息,则会依赖酒精、大麻和安眠药的帮助。如果你白天需要咖啡提神,晚上需要酒精放松,那么你就是在描画自己的直线生活。
二是,学习短跑运动员,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休息
学习短跑运动员,就是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阶段,既满足生理需求,又符合自然规律。
这个想法最初是吉姆发现的,当时他正与多位世界级网球选手合作。作为效能心理学家,吉姆的目标是找到最优秀的竞技选手与普通选手的差别。他花了数百小时观看顶级选手的比赛,研究场地录像,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
这些选手比赛当中的技能习惯并无大异。
当他把目光转向选手们的得分之后的行为,终于豁然开朗。虽然大部分人都不自知,但最佳选手们在两轮比赛期间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包括得分后走回基线时头和肩膀如何摆正,视线看向哪里,呼吸模式,甚至自言自语的习惯等。
吉姆恍然大悟,这些选手利用比赛的间隙力争最大限度恢复体力,而许多排名靠后的选手根本没有恢复体力的习惯。
在监测顶级选手的心率时,他又有了其他发现。得分之后间的16~20秒内,顶级选手的心跳竟然能够降至每分钟20次。
通过建立高效的体力恢复机制,这些运动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精力再造。普通选手没有相应的赛间习惯,在整场比赛中心率都停留在较高的水平,因此身体很难支撑下来;而顶尖选手会利用细小的习惯更有效地恢复体力,为赢得下一分做好准备。
得分间隙休息的影响是惊人的。
我们设想一下,技术水平和身体条件势均力敌的两位选手进入一场比赛的第三个小时,其中一位始终利用得分间隙休息调整,另一位则没有。
显然后者的身体更感劳累,而劳累又会带来其他负面情感,如愤怒和沮丧,使得他的心率进一步升高,肌肉僵硬。身体劳累也会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
普通人在高压之下连续伏案工作几个小时,劳累是必然的结果,随之而来的还有负面情感,注意力分散,这些最终都将降低你的表现。
03、写在最后
穆勒说,我们已经淡忘了诗篇23篇中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不时休息会带给我们重新投入的热情。
我们习惯于反天性而为,无视自然赋予的节奏,因而有意地划出工作和休息的界限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学会为一天画上休止符,强迫自己在固定的时间离开跑道,停止处理信息,把目标从工作成果转向精力恢复。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点亮再看,与朋友共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