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 周末漫谈(本文为基于这篇文章进行的思考)
从博客到微博,从书籍到段子,互联网时代便利的传播媒介像一枚炸弹,打破专业壁垒,炸碎大块信息,只要你想知道,它有100种方法告诉给你。
与此同时,关于碎片化和系统化学习哪个更好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良心干货,感触良多,停下来总结一下一个多月以来的写作练习。
(一)这篇文章说了啥?
首先,以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描述了现代人盲目获取知识,但不从中进行吸收整合的现象,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然后,他指出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等工具的进步,每天本身产生的信息量激增;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到大量缺乏语境的片段信息。进而,人们不断利用零碎时间往脑子里填充碎片信息,没有时间进行深度思考,而后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最后,他说,利用问题导向,才能把碎片化的信息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沉淀、思考和讨论。
文章最后,作者砸出一句话,让我为之一振——“写作不是为了传播,而是为了思考和学习。”这正是我当初提笔写作的原因。因为脑子里实在是太乱了,好多问题想来想去想不通,但是写下来就舒服一点,当时也不清楚为什么,后来写着写着也明白了,写作就是在进行系统化的输出。
(二)可以借鉴学习啥?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技术路线”——①攒段子,把认为好的东西先堆到一起;②模仿套路尝试创作;③创造自己的风格输出独到观点。后面两条我还没进化到那个阶段,目前看感觉很有道理。我现在基本上是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积累绝壁是个好习惯,要一直坚持,把那些能刺激到自己灵感的文字或者思路记录下来,写作用到的时候素材就会更充实更丰富。
(三)我的一些想法
(1)不会深度思考是病,得治啊!
不进行深度思考并不是由于只是碎片化引起的。
有的人看了一本书,会说“写得好”或者“写得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他讲不出来。有的人选择在节假日旅游,回来之后也会说“太棒了”,你让他给你介绍介绍,他又没词了。看书、旅行这些活动在信息碎片化之前就有,当时讲不出“1234”的人现在仍然讲不出,信息碎片化、生活节奏加快只是让这种状态更加明显。根本上是要解决“懒”的问题,其实在看书、看风景或者看资讯的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如何同化,如何输出。
(2)问题不是信息太多,而是没有头绪。
文章提到:“他们一方面无限度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
我觉得,问题在于——你看到的东西越简化,就越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但是你想要学会它你就必须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这个所谓的“知道怎么来的”,就是在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作者也提到了,就是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思考。
所以下次接收信息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信息正不正确?是不是合逻辑?是不是有特定的适用场合?”
确定发现了一个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的时候,问自己,“这些东西怎么融合到我的知识体系里?怎么用起来?”
为了以后你能成为好想法的扩散地,还可以思考,“为什么我会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他是怎么阐述这件事的?”
(3)关于写作的价值
最近在毕设开题(OMG),无数次陷入自我怀疑,论文多得就像海水——盐少水多——大多数论文都是ctrlC+ctrlV出来的,一个月甚至一周搞出来的大有人在,比研究意义更直接的意义是能换一张学位证。
BUT
一方面,所有的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未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你的想法、算法,只要能启发到一个人,也说明你的辛苦努力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不抄袭是底线,至少是亲自把独立思考发现的的问题解决出来,你学会的如何发现问题、论述你的问题是一个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锻炼了①学习能力②做事能力③时间管理能力④表达能力⑤资料搜集整合能力——你成为了一个更有用的人。
所以,快去码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