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神仙奈若何
徽宗是一个太平天子,他治国理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心所欲。国家的大事小情内政外交,徽宗皆以玩儿的心态面对,想起一出是一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听着谁的主意顺耳就按谁的办法去做,凡事没有定法。等到把事情做坏了,玩儿不转了,就求助于神仙,希望神仙能拉他一把。
当然,之所以做了皇帝,他自认为受到了上天眷顾,自然对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产生迷信,访道求仙就成为皇帝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皇帝对于神灵的求助无外乎干旱求雨,洪涝求晴,传宗接代,保佑平安等,这种行为好歹有着为百姓着想,祈佑家国平安的目的。
在人类科学知识匮乏,还没有掌握多少气象知识的时代,帝王这样做,不管效果如何,往往还能赢得民心的支持。
对于帝王而言,他们与神灵打交道的初衷说是为了王朝风调雨顺,倒不如说是为了自己。
病了祈求康复,死了祈求超升,活的安逸祈求长生不老,做了皇帝祈求永远做定皇帝。
帝王掌握了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在他们看来,与神灵沟通的优先权也掌握在他们手里。甚至认为他们本身就是神灵的代言人或者就是神灵本人。
徽宗在位二十多年,一帮马屁精的中间从来就没有缺少方士的踪影和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
郭天信本是太史局的一个隶卒,有一次在皇宫门口见到端王退朝回家时候的气派场面,不由得感叹道,端王有做皇帝的气派啊!
《宋史》记载原文是“王当有天下。”我认为是郭天信年纪轻,没见过世面,不知轻重,满嘴跑火车,把端王的排场当做皇帝出行来赞叹了。
如果郭天信真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了如史书记载的话,那不是在咒哲宗皇帝死吗?被人听了去告他一状,郭天信还有活命吗?
端王继位做了皇帝,郭天信一句不知轻重的话,被描绘成有预言未来的能力,被一群马屁精汇报上去,竟然得到徽宗封赏。
这件事情极大地鼓励了旁门左道之人,于是搞出来更多的神神道道的事情去皇帝那里邀功请赏。
有一个叫王老志的人,自言吃了八仙之一汉钟离送他的丹药,学到了仙术,于是就开始摆设卦摊帮人预测凶吉,给人指点迷津,其卦技被传的神乎其神。
太仆卿王亶听说有这么个人,就把他召到京城来,安排进蔡京府中坐馆算卦。
据说王老志曾给皇帝写过一封信,徽宗拆信展读,信中竟然提到了他去年秋天时候和乔贵妃与刘贵妃床笫缠绵时候的私房话。徽宗心想,这样隐私的话语没有第三个人听到,怎么可能传出去?王老志竟然能够把这样的私房话写在信中,一定是有些本事的,就信了王老志的法力,赐他一个“洞微先生”的封号。
王老志能够洞晓皇帝的私房话,其实也不稀奇。想想他在蔡京家里坐馆算卦,蔡京早已把徽宗身边的人用钱买通了,恐怕乔、刘二妃也早已中了蔡京的“糖衣炮弹”。蔡京想要什么样的情报,只要肯出钱,还缺消息?
再说了,徽宗认为很隐秘不会有第三人知道的事情,却难免隔墙有耳。贵妃身边的侍女、太监,哪一个会和钱有仇?这些人早已经把皇帝出卖了无数次,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只有皇帝自己蒙在鼓里而已。
王老志本是蔡京一伙,要算出皇帝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是算出他会遇到什么,说些什么都不稀奇,皇宫中人人都有演戏的天分,反正有钱就能雇到演员。
只知道过去算不得本事,知道未来的才叫神。朝中大臣听说有这么一位神人,纷纷来问事求签,王老志就胡写乱画一番来应付,谁也不知他说些什么。等到将来事情发生尘埃落定了,再循着事情的缘起来看王老志的卦辞,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据说王黼他爹做临川令的时候,曾找王老志给王黼算过卦。
王老志在一张纸上写了“太平宰相”四个字,随后又涂以墨色,然后说:“天机不可泄露。”
王黼的爹本来不是什么好鸟,王老志看是官家人,不敢招惹,自然是多说好听话给人听,但又怕招惹是非,犹豫不决,以天机不可泄露来搪塞。等到后来王黼被革职查办,人们竟然意会是王老志真的拥有神力,通晓未来。当然这里面有更多事后人们的附会痕迹。
王老志能知过去未来的消息不胫而走,上门求签的络绎不绝,蔡京担心拆穿西洋镜,就让王老志停止给人算卦,还郑重其事的给皇帝上书,让皇帝下旨批准这事。
蔡京和王老志真是演戏的料,他们不光演技好,而且故事编的好,安全的招摇撞骗,安全地抽身走人,还不留任何破绽。要说真有神人,他们应该都是神人。
不过,徽宗身边最牛的神人还不是郭天信、王老志。与林灵素比起来,这俩人只能算小虾,小鳖之流。
林灵素的演技更是出神入化,他把话儿讲的天花乱坠,把魔术演得眼花缭乱。
林灵素第一次觐见徽宗,惊叹道:“哇!这不是神霄玉清王吗?我当年侍候玉帝的时候见过陛下呀!”好嘛,一句话既把皇帝抬到了位列仙班,也把自己与神仙的密切关系摆出来。
徽宗听有人说他是天上的神仙,心里那个美啊,甭管这个人是个假大仙还是真骗子,会说话儿就是好人,心里先就喜欢上了这个老道。林灵素的一个马屁拍下去,徽宗那个爽啊!
徽宗即是一个戏迷,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客串演员。遇到一个演技派,自然而然就全身心投入表演,他随着林灵素的话头开始表演。
徽宗说道:“怪不得朕看着你眼熟,原来咱们是故人相见啊!记得你当年骑着一头青牛,不知你的牛哪里去了?”
林灵素机巧地答道:“贫道的坐骑在外国寄养着呢,不久就送回来了。”
既然把皇帝说成神仙了,那神仙的身边应该都是得道之人。
林灵素谁也不想得罪,接着继续神侃,指着蔡京说:“这位是左元仙伯。”指着王黼说:“这位是文华吏。”然后接着说:“他们两位可都是侍候过玉帝的神仙哦!”
林灵素对陪在徽宗身边美若天仙的刘贵妃道:“贵妃是天上的九华玉真安妃,是仙女下凡呐!”
一通马屁拍下来,林灵素把陪同在皇帝身边的人一个不漏,人人给安了一个天上的神仙职位,全部讨好了一把。就是童贯和梁师成两个大太监都被说成是天上的仙官。
徽宗被拍得舒坦极了,心里就想,怪不得有这么多人围着我,听我的话,不敢有半点违逆,敢情我真是天上的大神仙啊!这事可是敲定了,有人给佐证呢!
过了不久,高丽国恰巧进贡一头青牛,印证了林灵素青牛寄养国外,不久就会送回的话,满朝文武大惊失色,直把林灵素当做仙人敬拜。
徽宗既然与林灵素是故交,又都是天上的仙人,于是赐他“通真达灵先生”的道号,赏赐他金银财宝无数,还支持他在汴梁城里开坛讲道。
林灵素开坛讲法,来听讲的每人赏钱三百文,老百姓听说有这样的好事,盘个发髻包块青布装作道士就来听讲,每人都能得到三百文的听课费。这比满大街跑着做生意,下田里干活来钱容易多了,所以来听讲的人摩肩接踵,场面甚是宏大。
林灵素花着皇帝的钱开讲坛,每次的花费都在数万缗钱,每到林灵素开讲,汴梁城中定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徽宗最喜红火热闹,见老百姓这么喜欢林灵素,都来听他讲道,认为林灵素很有道行,也坐下来听讲。
林灵素口才不错,脑子好使,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清楚,还讲的诙谐生动,经常引得听众哄堂大笑。开讲人和听讲者之间的互动也做的非常到位,就是徽宗听到开心处,也是很陶醉地哈哈大笑。
林灵素年少的时候,跟着师傅学佛。师傅脾气不好,估计他自己也淘气,经常遭师傅打骂,于是愤而弃佛学道,从此与佛家结下了梁子。等到他发迹后,就想出出心中的恶气,就给崇信道教的徽宗出主意,要灭佛兴道。
徽宗本来耳根子就软,林灵素讲佛家的坏话多了,他也就动了心思,尝试着要对佛家动手,但那时候佛教已经深入民心,从朝廷到民间阻力重重。
佛本身也是一尊大神,灭佛是大事,徽宗虽然自认为是神仙,但也没有胆肥到敢于神仙打架。
徽宗也想试试自己的法力,无奈信心稍有不足,犹豫不决不敢下手,就把这件事搁置下来。
但林灵素不甘心,他打着皇帝的旗号,把能够得着的,京城附近寺庙的僧人召集起来狠狠羞辱一番,然后还让他们留起头发,换了僧服,竭尽羞辱之能事。
林灵素得到皇帝的支持,势焰汹天,不可一世。气焰最盛的时候,林灵素手下曾经有二万多弟子,日常出行、讲道的时候,其排场堪比宰相、枢密使,人称“道家两府”。
林灵素有皇帝老儿的支持,钻营投机求官求利的人就走他的门子,给他送钱送物,谋求做官和升迁,林灵素有求必应,没有让求他办事的人失望过。于是,他的名气就更大了。
林灵素的气焰越发嚣张,出行迎面与太子相遇,也毫不避让,真把自己当成了天上的神仙,要压太子一头。
太子看这个人如此不懂礼数,就跑他爹面前告了林灵素一状,徽宗听说老道对自己的儿子不恭敬,心中难免不愉快。
林灵素的道法到底如何呢?据说徽宗曾经派他去祈雨,他做了一场又一场法事,好不容易才求来一场小雨,根本解决不了京城周边的旱象。
蔡京就参他一本,说他欺妄天听。徽宗对林灵素的热情还没有消减,并没有把蔡京的话当回事。
林灵素虽然求不来雨,但还是有些绝活的。据说,他口里能吐出五彩祥云,祥云里还飞着仙鹤、金龙、狮子等祥瑞之物,颇有些神通的。
如今看来,林灵素可能是会一些杂技魔术之类的玩意,他到处炫耀,在那个时代足以震慑所有的人。人们真的以为他是神仙下凡,就是皇帝也对他深信不疑。
不过,人聪明过头了,就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了。林灵素虽然学道出身,但并没有修炼到清心寡欲,内心不可遏制的私欲,把他推着现出原形。
汴梁城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围困京城,徽宗派林灵素上城门楼做法退水。
林灵素才到城墙下,应征而来加固城墙的民夫听说妖道来了,认为是他做的坏事太多,才招来了洪水,拾起夯土的长木头喊叫着要揍他。吓得林灵素撒腿就跑。
徽宗听说这件事后,才知道林灵素不得人心,已经招致民怨。先有太子控诉,后有百姓忿怨,徽宗不得不认真想想林灵素这个人了。
用谎言编织的假象,轻轻一触就会破灭,一旦被皇帝怀疑,林灵素就无法在朝廷立足。不久,徽宗就把林灵素赶出了朝廷。
林灵素的神话破灭了。
但徽宗仍然认为自己是玉帝派来人间救苦救难的神仙。所以,他送走这个神仙请来那个神仙,身边一直就没有离开过神仙。
他内心的迷信影响了整个王朝的走向。
到了金人围困汴京的最后时刻,他的儿子钦宗竟然相信术士的鬼话,派一个自称能请动阴兵的骗子在城门楼上做法要打退金兵,结果让金兵一个冲锋就攻克毫无防守的汴京外城。
靖康之变,徽宗的神仙光景彻底结束,从神龛上一头载下来,所有的荣华富贵摔个粉碎。
神仙拿他也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