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饭,虽然忘了,但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有他的正确性,书中的片段会因为感触深刻而产生印象,在未来某些时候突然浮现。然后赞叹,读书真的有用。
小时候,家里书比较多,我也就喜欢上读书,记得一次母亲给我了本《鲁宾孙漂流记》,蓝色的封面,没有图案,正面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背面是世界经典名著列表。
母亲下午要去上班,家里的电脑被锁住了,我就拿起这本书来看,家里灯光不好,就跑到楼顶上,倚着墙,一页一页地翻。
在那个下午,我把这本书翻完了,那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读完后脑袋里只记得故事大概:鲁宾孙遭遇海难,在一座孤岛上生存了很多年,救了一个野蛮人,取名为星期五。最后回到人类社会。
在多年以后,上了高中,再读这本书。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朦胧感充斥在我阅读的过程。读完后我除了对故事情节清晰了一点,也就没有其他收获,或许有,那就是和别人讨论时能指正出他情节上的错误,比如“你说错了,他因为区分出了雨季、旱季,才能保证种植成功。”
但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谈资。
后来,我开始接触致用类图书,也就是那些讲了很多方法论的书籍。我发现这个问题更严重了。读的时候,经常拍大腿地称赞这个观点多好,这个方法多好,但结果呢?
看完后如过眼云烟,在生活中看到别人的处事方式,突然反应“他这个做法好像就是遵循那个方法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最近简书上有许多文章,都是在推荐书籍的,而他们推荐这些书的理由有一点,就是他们是读了上百本或者上千块钱的书中挑选出来,这些书对他的做事方法、认知产生深刻影响。
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所有的书都列出来,这就给我们一个疑问。他不推荐的书是不是其他人推荐的书?因为书就那么多,每个人的读的书不可能全都不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对同一本书产生不同感受?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个误区,看到别人推荐的书就盲目地购买,希望自己能够收获和推荐者一样的感悟,实现和推荐者一样的成长,开始人生的弯道超车。
但是,有吗?可能吗?
因为别人的感悟是建立在经验上的。他们写的感悟、评论都是有经验为铺垫或者是曾经深刻思考的问题。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标志。你很难做得和他们完全一样,因为你不是他。
我不是他,我不能做得和他一样,那是不是说别人推荐的书对我们没有用呢?其实并不然,他人推荐的书,如果有写推荐理由,那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
因为对方的推荐理由是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书中的方法论,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阐述了解书的大概,在将来阅读的时候更快理解,对文章的感悟也能够更加深刻。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读完书后没有内化知识的问题。
当然,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主题阅读或者把一本书读十遍,并且输出一篇质量高的书评。
无戒365极限写作训练营0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