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江城多名家长读者向本报反映,自家孩子不仅沉迷“抖音”,而且为了涨粉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后怕。有的孩子模仿短视频里的夸张动作;有的小小年纪浓妆艳抹;有的在一些刻意导流下,加了数十个广告群、兼职群等,每天乐此不疲地跟各种人互动,甚至还做起了“生意”……
打开百度,随意搜索一下,孩子沉溺抖音、快手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俨然成为家长们的一个新的巨大的焦虑点。
然而前有王者荣耀,现有抖音,快手,以后肯定还会有别的。如果我们做家长的,没有能力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一心指望社会环境优良,有利于孩子成长,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2
把孩子的成长偏差归因于糟糕的外部环境,这是一种归因偏差。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沉溺于抖音?
我想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的匮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被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剩下三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甚至马上要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的迫切需求了。
孩子们为了涨粉无所不用其极,孩子们涨粉了是为了什么?
我可以想到的涨粉至少有三个好处:
被关注,被重视,
被赞美、鼓励,追随,
带来物质方面的利益。
物质方面的暂且不说,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赞美、鼓励和爱了呢?
拿一个我自己的反面教材故事和大家分享:
昨天晚上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后,忙活完他洗澡,晚饭后,我已经很累。主要是我惦记着《延禧攻略》的大结局。所以,我放孩子自己去看动画片,我追剧。
到了晚上9:30,我的剧还没有追完。这时候小朋友关掉电视,来到我的屋子。我让他独自去洗脸刷牙,然后拿一本书先上床等着我,我追完半个小时就去给他读故事睡觉。他偏偏不干,一会来动下我的鼠标,一会去按下键盘。我有点着急了,不耐烦地质问他为什么不听话,不赶紧准备睡觉。这时候小朋友眼睛瞬间就红了,委屈地说:“妈妈,你看太长时间了,整个晚上都没有和我互动”。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立刻意识到自己错了,把小朋友抱到怀里道歉,小朋友哇地哭出了声。
想起来老公不出差晚上到家状态又很好的时候,爷俩一起玩游戏。有时候是躲猫猫,别管躲得多蹩脚,孩子都时不时咯咯笑个不停。有时候爷俩一人一把枪,煞有介事展开一场较量。
这种时候,小朋友完全把他最爱的动画片忘在脑后,再也不是一看一个晚上的那个动画迷了。
所以孩子们在沉溺的时候其实是在传递这样的信息:
我渴望被爸爸妈妈看到,我渴望你们和我玩,我太孤独了,我太绝望了。
无法从身边人真实的人际关系互动中得到愉快和爱,才会向虚拟的网络社交求。家长们,你们感觉到了孩子们求救信号了吗?
3
我们没办法给他们一个真空的干净环境让他们去成长,我们只能更多地从内找原因。不向外取,而不是向外求。那么,我们加强管教,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抖音行不行呢?这明显又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孩子们正处在对世界和新鲜事物有巨大好奇心的阶段。我们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时。在家不让看,在学校,在游乐场所,朋友们聚会,孩子都能可能接触到抖音。越是被反对,被压抑,被控制,越是反而能激起他们的叛逆心,让他们对这些东西更加上瘾。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大学时候,有一个学期系里的男生很多大半个学期不见踪影。那时候好像流行一个叫“cs”的网络游戏(哇,暴露了年龄)。刚刚经历过压抑的高考的同学们突见如此有趣的东西,一下子就沦陷了。有人把学费全用来打游戏了,有人因为缺席上课,被老师记过,有人因没有复习考试不能通过……
而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看过的另一个故事:作者高中时候喜欢上打游戏。他妈妈知道后,趁周末时间带他去高档商场里,玩最高端的机器。玩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也不过如此,瘾也慢慢没有了。上大学后,他的同学们开始玩游戏的时候,他见那些低端的机器,恶劣的乌烟瘴气的游戏场所,完全没有欲望。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身上有“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特点。所以能在父母身边安全地体验到新事物,他们才不会在离开父母的环境里对新奇事物不加选择地疯狂迷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在父母的陪伴下有选择的玩玩抖音之类的也并无什么不可。
另外,玩过真人cs的人是否对虚拟cs的兴趣要减淡一分?
在真实世界和父母关系良好,有众多玩得来聊的来朋友的孩子玩抖音的时间,我想肯定会少一些的。
4
再说回到孩子们在抖音加群,做兼职的事情。
我并不知道当事孩子的家境如何,是否不太富裕,或者父母平时是否管教太难,给孩子自己支配的零花钱比较少?
若孩子的要求常常被满足,心中就会对“得到”有一种笃定感,就没那么容易感到金钱物质带来的“匮乏”。
孩子们沉溺,竟然吃惊的“奇葩”行为背后,极有可能是匮乏的痛苦呐喊。
心理学者李雪曾在她的文章里说:
小时候我有一段时间,正餐不怎么吃,每天随身装着各种零食水果吃。很幸运的是,父母都当时并没有制止我。我要多少零食就给我多少零食。后来自然地,我不怎么再依赖零食了,我也没有营养不良或者发胖。现在我可以明白,那个时候我是在自发地弥补婴儿期未能够满足的吃到母乳的这种内心的匮乏感。
孩子们加入广告群和兼职群,一方面是要在有人气的地方求得一份归属感和互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平时在金钱方面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可能是家长觉得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不能被无条件的满足,否则会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可能是家里条件本身就不太宽裕,家长把这份匮乏感传递给了孩子,孩子无法向父母求,想要通过自力更生换得物质上的宽裕。
孩子为什么会在物质上有匮乏感,这个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我们做家长仍有三点可以自省:
一:自己家庭的财务状况是否不够理想?如果是,我们要想办法来源节流,而不是只焦虑抖音不够健康,带坏孩子。
二:我们在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少是否有欠缺?不然为什么之前有高考状元写文感谢贫穷(至于该不该感谢贫穷是另外一个话题),而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赚钱?
三:孩子学习赚钱也不是坏事。财商应该从小培养。我们怎么样把坏事变成好事,因势利导孩子,带领孩子用更健康的方式赚钱?
5
孟母三迁,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相对已经无处可躲。既然无处可躲,我们只能让我们的孩子练就百毒不侵之身。最重要的是我们做家长的少一些向外求的归因偏差,更多的地向内求。当我们焦虑,愤怒于外界环境,其实我们更多愤怒的是我们自己的无能。
当我们勇敢地正视我们自己养育上的问题,清楚我们自己给予孩子什么,欠缺什么,确定我们要去的方向,剩下的不过是坚持的毅力和方法而已。
毕竟,方法永远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