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研学营,今天又对老师们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轰炸式的洗礼。
魏小娜教授,站在理论的高度向我们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提醒我们核心素养要整个培养,不可切割。
她举的颜色课程的例子,让我们从课程的建构上,深入理解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这个颜色课程的设计,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拿几个颜色卡片,一个一个地说是什么颜色,画一副画儿,用上这些颜色等。她讲的案例却十分用心,非常巧妙。从拾落叶开始,再整理落叶的颜色,画落叶,分析属于自己的颜色,归类家居的颜色。从这个教学方案的实施来看,虽然耗时很长,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但对颜色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还对自己跟本没有意识到的颜色的偏好,及这种偏好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有了充分的了解。这种课程可以说是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的。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完美的阐释。
魏教授虽然是搞理论研究的,但她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不但给我们列举了好几个生动的教学案例,也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那就是要紧扣特定的场合、任务、读者对象等要素,不要让真实的情境变成为课前的热身!
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作文课,让人眼前一亮!原来作文课还可以这样教。在看完视频,让孩子们写感悟交流的时候,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在猜测和担心:给电影写微评,以前孩子们没有接触过,很难写。再加上孩子们的知识阅历有限,能有什么感悟?!但孩子们写出来的话语,句句经典,个个动人。当会场上响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时,老师们都有这样一个感悟:孩子们不可小觑,你有多相信孩子,孩子就会有多精彩。
在张老师的报告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做自己课程的建构师”这句话。他指导我们,一定要有建构课程的意识。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很少系统地,有规划地去做工作。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看上去很忙很累,结果却收效甚微,回头看时又感觉什么都没做,甚是苦闷。如果我们有了规划课程的意识,我们的教学目标,努力方向就会更加清晰,我们在做工作时也会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但是,课程怎样建构,有什么好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更好地去执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还得请张老师多指导。
管大就更不用说了,去年他一再提醒我们:不要贪多,选一个点去实践、研究。今年他又在怎样细,怎样小上给我们举了很好的例子。如说话力的训练,只提示语这一点就可以具体到三四个课时上:提示语的位置,说不只一个字,用动作、心理、神态换掉说字,提示语里的反话等等。把这些细化之后,反复练习,让孩子们真正弄懂学透。他经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孩子一节课能进步0.5分,十节课就能进步5分,一学期二十节课,孩子能进步十分,常此以往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小步走,不停步,就会有大进步。
当然他还有很多拿来就能用的案例:如捕捉内心敏感力的,“看一眼,写三行”、“闻一闻,写三行”、“摸一摸,写三行”这些都是很实用,很有效的课例。我今年就用管老师《恐吓做业》的案例讲了一节作后讲评公开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它的好多案例也都很好玩很有趣,可拿来尝试、实践。
何捷老师虽然早已名声大外,我听他的课还是第一次。他的幽默,把握课堂的能力,解析文本的方法,儿童化的语言,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我。
口语交际课以前也听过,但何老师一下就点到了口语交际课的“死穴”:总是讲礼貌,没话找话说。我以前听到的口语交际课就是这个样子。今天何老师让我认识到了口语交际的两大雷区:身份的丢失,交际困难预计不足。并传授了排雷的方法:明确交际中的身份,编排活动中的状况,放归生活中的场景。并在上完《商量》一课后,中肯地而明确地提出了“协调力”:协调人、协调事,协调时。并真诚地说:人生不顺心者十有八九,口语交际不一定都成功,真的商量不好,不成就不成,也不能教给孩子错觉。多么真实的课堂呀!
一天之内,这么大的信息量,在这里只能做以简单的梳理,以便日后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