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孩子比较自我,一批评就觉得自己很委屈。总觉得是别人的错。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问题(二)孩子爱说谎,主意正,就是不承认。
以上两个问题我相信应该是很多老师、家长尝试了很多方法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与其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当然孩子身上一定是有原因的,)不如在沟通者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反思一下,在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是如何与他们沟通的?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所著。书的开篇扉页上这样写道: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长颈鹿语言,即爱的语言。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先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再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他可以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它让我们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它方法简明,可以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有四大要素:
一、观察,就是我们要留意发生的事情,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只清楚我们的观察结果,而不去判断和评价。在这里我们一定要避免异化沟通。就是切记使用道德评判、切记进行比较、切忌回避责任、切忌强人所难。这些异化沟通方式会让我们心中缺少爱,也会让我们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而且在表达观察到的事件时,还必须避免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如果你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会导致倾听者只听到批评,从而导致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请记住“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二、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气愤……这里我们一定要区分想法和感受,在孩子出现问题,你口中的“我觉得”都是想法,而尝试换成“我认为”并在后边加上表达感受的词汇,就可以让沟通更顺畅了。在这里强调,在表达感受是,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和不信任。
三、表达需要,需要分两种,一种是我需要你怎么做另一种是你需要我怎么做。
四,提出请求、你是否愿意……这里强调,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怎么做,有些时候我们也不用直接提出请求,你可以让对方明确你的谈话目的。在谈的过程中要关注对方是否理解了你的请求,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反馈。确保对方真的理解你的意思。在这里一定要要区分请求与命令。你是请求,而不是命令他们必须做到。一旦孩子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爸我们的请求看成大户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两种选择,要么服从,要么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也会被看作是命令。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这样解读,你就要多强调几遍,我不是命令你,是在请求你。
做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借助这四个要素,我们就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另方面就是借助关切地倾听,我们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然后倾听他们的请求,从而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回到开篇的问题的沟通方法。
(一)首先观察,发表观察到的事实:事实就是孩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犯了什么错误,(错误要具体,比如打了谁,打了哪里,打了几下……谁看到了……
(二)表达感受,1、孩子此时的感受(猜想,你可能当时很气愤,所以打了人,而现在你也可能很害怕,害怕我会惩罚你)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试探感受孩子的感受。2、表达你的感受,我听到你打人,我很伤心、我很难过等。
(三)表达需求,首先尝试问:你需要我怎么做你才能相信我不是在批评你,或者我需要你真诚地告诉我你所发生的一切。
(四)你是否愿意接受我的建议:………,你是否愿意与我坦诚相待………当然我不是命令你,只是希望我能帮到你。
在谈话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去用心倾听,以至于可以做到准确捕捉谈话的关键点。为了让谈话不至于太沉闷,也可以使用幽默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运用当中获得熟练应用,希望大家都可以尝试用这爱的语言创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