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阶级生活品质观

我们采访了几位新中产消费者,试图勾勒新中产的生活状态与消费共性,探讨新中产的生活方式与品牌营销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文末还有《2017年中国新中产品质生活报告》。


在当今的舆论场上,“中产”这个词总能引发不少情绪和争议。

2001年,《新周刊》做了一期名为《忽然中产》的封面,这是“中产”这个词首次在中国被大众媒体正式提出。那期杂志算了一笔账,“想过上一种‘西式中产’的生活方式,美国的费用是一年50多万港元,香港的费用是150万港元,而北京的费用是103万港元。”

“新中产”则是这两年兴起的新词。

16年之间,中国的GDP从当年的11.09万亿元上涨到了2016年的74.4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随之提高。尽管阶级格差越来越大,但是销售着来自全球各地商品的电商平台、装了几十甚至上百个App的智能手机抹平了不同地域和阶层之间对于品牌和商品的触达难度。全球化的进程让信息变得更为对称,出国成为一件“说走就走”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和商业变化中,中国演化出了“新中产”人群。

类似的社会进程演变在日本发生过。1968年,日本的GDP成为全球第二,接着它又飞速发展了20年。在泡沫经济前,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中下层社会的消费者经济实力都大幅度提高,大家都能买得起LV包,于是带有大logo的奢侈品不再起到区分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消费品位”转而成为鉴别社会阶级的隐性标准。

1975年之后,“不露声色”的品质感和产品的差异性成了的日本制造商品和营销的手段。“女高中生则用香奈儿的化妆品打扮得花枝招展,因此大张旗鼓地穿戴名牌商品已经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证明。处于‘身份阶层’的女性反而更加朴素安静,不张扬,仿佛穿着几十年都不会改变设计的服装。即使是穿上优衣库的克什米尔毛衫,通过其穿着搭配也能看出她是属于‘有身份’阶层的人,因为这更体现出这个阶层女性的自我主张。”三浦展在《第4消费时代》里这样写道。

40年后的中国,商业环境也同样发生着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新中产”人群的崛起。人们也找到了一些更精准的关键词来形容他们,比如教育背景良好、有一定收入基础、追求品质生活同时也充满压力。但总体上,这个人群数量庞大但面容模糊。为了弄清楚新中产究竟是谁,他们的生活又与过去的中产有何不同,我们发起了一项中国新中产品质生活调查,还采访了遍布在全国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新中产,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当下的商业社会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31岁的黄茜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负责产品和品牌的市场推广工作,她的工作就是推广“又好又便宜”的投资理念,这与她一直坚持“又好又便宜”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她曾经也拥有过好几个香奈儿和迪奥的名牌包。但在过去这几年,她算是经历了一次“断舍离”。“现在的包都是婚前买的。”不仅如此,她去年还靠闲鱼卖掉了4万元的东西,“我现在的衣橱只有一米宽,平均每月只买两三件价位在1000至2000元的衣服。”

黄茜

年龄:31 / 城市:上海

职业:金融公司市场营销

Q:你对新中产的生活是怎么认定的?

A:新中产身处知识不断进化与消费快速升级大潮的最前沿。这群人既不想被称为“土豪”,也不愿委曲求全活得像“葛朗台”。在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交杂下,新中产需要用“又好又便宜”的生活方式来找平衡点。

Q:你的品牌偏好是怎样的?

A:一看质地是否传递高级感,二看设计是否简洁大方,三看品牌背后故事是否打动人。

Q:个人时间支配比例:

A:工作40% / 日常45% / 充电5% / 爱好10%

Q:财富支配比例

A:贷款20% / 休闲爱好10% / 孩子30% / 日常25% / 储蓄投资15%

新中产指的是已经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人群,他们拥有一定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但是,欲望一直隐藏在新中产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她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和“更聪明的消费”。

孩子的开销是让黄茜的消费习惯产生变化的关键原因。“教育资源、房子的资源,足以压垮所有中产阶级。”黄茜的孩子今年3岁,她已经想好让孩子将来走“中偏西”的教育路线,现在孩子就读私立双语幼儿园,每月光学杂费就要7000元。“这顶多算是中上。”不读公立学校的原因是她不愿意承担学区房的高昂溢价以及巨大的风险——万一哪天它不是学区房了。

她的心里有一笔账,房贷上万元,孩子的教育玩乐每月开支上万元,一家六口的柴米油盐等基本开销每月5000元。各种旅行健身美容费用,加上早早就去香港配置好孩子的教育金和全家的重疾险,一个月的固定花销至少也要在4万到5万元之间。“在知乎上有句话说‘在上海月薪两万不算多,年薪百万刚刚好。’”黄茜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追求品质的动力和现实生活的压力让黄茜变成了一个好友眼中的“聪明消费达人”。比如,她会巧用高端信用卡免费兑换五星级酒店的权益,计划了一次仅仅花了8000块的五天四夜全家新加坡旅行,“在当地住五星级酒店的的四个晚上都是信用卡积分免费兑换的,机票是航空公司会员日买的,1800元就能往返的新加坡航空”。

在穿搭上,黄茜喜欢选择质地好、剪裁好、色彩高级的基本款,但她一定会搭配上点睛提亮的配饰,比如包包、腰带、丝巾等,“这是将基本款穿出大牌感最重要的秘诀。”黄茜会将优衣库的一套基本款搭配印花丝巾,打破了基本款的沉闷,她的朋友称赞她穿出了大牌感。

当黄茜需要购买针织背心、打底裤等基本款的时候,她往往第一个选择的品牌就是优衣库。她也非常关注这些服装品牌的跨品牌合作,因为她认为这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品牌态度”。比如,她去年入手了几件优衣库和爱马仕前设计总监Lemaire的合作款,“它用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方式将很多人追求的法国人骨子里的时髦感(French Chic)传递了出来。”黄茜说。

这是中国新中产人群的一幅典型的画像。他们既要事业有成,又要家庭完满,最好腹部还有几条人鱼线马甲线;他们也是充满活力的一群人,具有创意和各种新点子、追求具有品质和格调的产品;他们也是关注“时间性价比”的一群人,懂得“聪明地消费”,知道如何“用金钱购买时间”,让自己用有限的时间和财富过上属于“我”的生活。

从“外向型炫耀消费”转为“内向型自我享受的消费”也是这群人的明显特点。去年,据贝恩公司统计,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的消费额贡献首次出现了1%的回落。那些看好中国新中产人群增长的奢侈品品牌没能如愿迎来大批新客人,这是因为一些分析机构误解了消费升级的含义。

牛津学者詹姆斯·哈金在《小众行为学》中对消费升级的定义是这样的:持有这种消费观的消费者不甘于普通大众消费品的平庸,又不可能也不愿意全部换成高档奢侈品,他们热爱的是一些工艺和设计等比传统消费品高一点,价格高两点的升级消费品。“好,但又不是最好,贵,但又不是太贵。”

身在成都的肖毅在成都老房子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品牌经理,年薪在30万到40万元。和身在北上广的中产比起来,他的生活惬意得多。早年在做记者时,成都的房价还不是很高,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买了第一套房子。到现在,他的收入已足以支撑他每一两年置办一个大件,比如投资一套小公寓或买辆车。

但他对于拥有名牌并不执著。“成都人喜欢说,不论你是开宝马还是开小破车,吃的都是同一家的粉,去的都是同样的苍蝇馆子。”

在这样氛围里,如果你身穿大牌服装去茶馆赴约,会被周围的朋友笑话。他所在的圈子里,在某个小镇上找到了特别的小店或是去西藏玩回来给朋友带了块松茸,比浑身名牌更值得炫耀。

“你会发现新中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不太管别人怎么看自己了。即便买奢侈品也是买那种logo很小的,别人看不太到的。购买原因也是因为和品牌价值观比较契合,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别人外在的感受。”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金立印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32岁、在上海开健身私教中心的虞浩是一个收藏控,小时候因为被广告洗脑,迷上了Air Jordan,于是长大之后他前前后后收藏了50双Air Jordan的球鞋。之后迷上了买古董,比如从印度舶来的一战时期的军衣柜、1933年制造的打字机以及一些德国小众品牌的钢笔。

虞浩

年龄:33 / 城市:上海

职业:健身教练、自由摄影师

Q:你的品牌偏好是怎样的?

A:视觉+功能性达到平衡,如果质感好就更加分了。现在网购看照片是看不出质感的,所以美观也很重要。

Q:你最欣赏的消费态度是哪一种?

A:极简主义。最好什么东西都不要买。买得越多,焦虑越多。现在逛商场没有一样东西吸引我。然而但凡是我喜欢的东西,就会同一个品牌买很多。比如那50双球鞋,就很难断舍离,因为它是精神层次的东西。

Q:个人时间支配比例:

A:工作30% / 日常30% / 休闲10% / 充电10% / 爱好20%

Q:财富支配比例:

A:日常开销45% / 休闲爱好10% / 孩子30% / 个人充电15%

现在,他又迷上了象征着美国街头文化的潮牌Supreme,从衣服到手机壳全都印着Supreme的logo。Supreme是一个在全球街头文化爱好者里几乎像宗教一样的品牌。它擅长跨界合作,也擅长发售限量款的饥饿营销。这些标准正好可以解释虞浩热衷于收藏潮牌Supreme的理由。

“跨界合作让我觉得这个品牌很有创意,同时又能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虞浩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愉悦感是新中产生活的主旋律,在享受过高档物质体验之后,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在“无用的美好事物上”——比如,旅行、艺术活动、享受美食和健康生活。

在把买包的频率降到三四年买一个之后,黄茜目前最热衷的消费是旅行。“每次把一个包换成一次旅行的时候就会觉得,我确实不应该买这个包。体验消费带来的快乐比较长久。”

在成都生活的肖毅除了生活的基本开销,每个月消费占比最重的一个项目是酒。酒对他来说是邀请朋友聚会的理由,也是品质生活的重要一环。“哪怕加班写稿子,只要能喝上一杯喜欢的酒,我就会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和“只要工作不要命”的上一代不同,新中产追求的是“我要赚得比你多,还要比你更健康”。几乎每个人都在为健康花钱。黄茜在买有机蔬菜,肖毅改喝温和的清酒,虞浩索性辞去了陆家嘴的金融工作开起了健身工作室。这些都能让他们在高压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继续保持青春和健康。

“新中产指的什么样类型的一群人呢?我觉得他们和过去的老中产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会把自己更多的资源,包括财富、时间和社会资源用在追求体验上。由原来追求的地位、声望、财富转向追求体验、个性、自由和人生意义。”金立印教授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人生中有趣的事情太多,因此时间对于这群人来说变得非常宝贵。这导致了电商,尤其是一些垂直类和精品推荐类电商的兴起,因为新中产不愿意为买东西浪费时间。同时,一些做购物推荐的KOL也因可以准确满足某一群体的需求和价值观而收获了大批的追随者以及颇高的商业价值。

即使是线下门店的消费,他们也愿意选择那些商品库存(SKU)最齐全,门店布置又舒服的地方,比如像优衣库这样能提供适合生活各个场景穿搭的服装门店。

在家居分享社交平台好好住做运营的傅子桓就非常喜欢在宜家这样品类齐全的店里购物。他形容自己的逛街方法是“去一次宜家,毛巾枕头垃圾袋一下子全买了。”对他来说,为了买东西去逛街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他现在每周工作6天,剩下的一个休息日他不得不在收拾、休息、社交中个做选择,因此他必须尽量地压缩购物时间。对商家来说,好消息是这些不愿意浪费太多时间“买买买”的新中产反而会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因为他们会对认为适合自己的牌子产生依赖并懒得再去选下一家。

傅子桓

年龄:25 / 城市:北京

职业:互联网运营

Q:你最热衷的消费是在哪个领域?

A:一直以来的观念是住的环境绝对不能省。它带给我的好处能确确实实体会到。比如离公司近就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路上,可以更专注于工作。住得舒服了,就能摆脱让自己不爽的因素,保持更好的状态去赚钱。另外现在可能会比3年前更关注护肤。

Q:你最欣赏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我一时兴起,想做一件事就去做了。钱这种事情很多时候就看自己放得开不开。

Q:个人时间支配比例:

A:工作60% / 日常20% / 休闲10% / 充电5% / 爱好5%

Q:财富支配比例

A:日常开销60% / 休闲爱好30% / 个人充电10%

在经历过充裕的物质时代之后,新中产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这也让他们更加注重购物的效率。当他们变成了一种取悦自己的行为之后,一些商家的传统打折手段也变得不再那么能打动新中产了。比如黄茜觉得为了减免而凑单是浪费时间。

虞浩在英国留学时曾因一双靴子打1折而将它入手,“当时都没有觉得100英镑有多贵,只觉得便宜了900英镑特别划算,”但后来他发现这双鞋子根本不实用。“后来我在管理学课程里学到,打折会让你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从此以后他便不再买打折货了。如果遇到我想买的东西正好在打折我会很开心,但并不会专门去等它打折。”

新中产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90后的傅子桓和林倩如,他们在衣食住行上正在不断尝试更高的消费。80后的黄茜、虞浩和肖毅则偏爱价格不贵但同样有品质的小众品牌,也乐意购买优衣库这样有品质、面料舒适的品牌,通过自己的搭配表达心情和气质。

林倩如

年龄:28 / 城市:厦门

职业:设计师

Q:你如何看待小众设计的市场

A: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我们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这群人做的。虽然是小众,但在人口基数这么大的环境下,应该还是有一大部分人遇到相同的问题。

Q:你最欣赏什么样的消费态度?

A:我比较欣赏那些完全可以购买更贵的东西却理智消费的人。他们买东西的时候不一定要炫耀式地拥有最新的东西,而是更看重功能性、背后隐藏的概念和意义。

Q:个人时间支配比例:

A:工作+休闲+爱好 80% / 爱好10%

Q:财富支配比例

A:日常开销30% / 休闲爱好+充电40% / 存钱30%

正如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的《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一书中所写的,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中产阶级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且应该推广给普罗大众。

中国当下这群新中产也是如此,正是商业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影响和改变了新中产的生活方式,而他们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了现代日常生活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附:《2017年新中产品质生活报告》

从日本社会的演进可以看出,当社会的经济水平和商业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社会中就会出现新中产人群。

不同于对于“中产”较为单一的定义——收入水平和事业成就,我们认为新中产区别于中产的地方是,在拥有一定的时间、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他们对于这些资源更为多元化的支配方式。

今年,我们携手优衣库一起发起“中国新中产品质生活大调查”。我们挑选出了一定年龄段(20岁至45岁)和一定收入水平(一线城市个人月收入高于8000元,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个人月收入高于4000元)的受访者,了解他们在品牌、消费偏好、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期许等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我们在两周之内回收了12080份有效问卷,根据回答的偏差值,定义了9个新中产人群的品质生活趋势。同时,我们随机挑选了20个分别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生活的新中产人群做了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选择背后的原因。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两个维度,最后制作了这份报告。

我们想通过此次调查和访谈,解读新中产目前的生活状态如何?有哪些共性?当下的商业品牌和新兴技术是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未来又会对品牌营销产生哪些影响?

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所写的《第4消费时代》中,将日本社会的消费变迁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社会刚刚开始发展,只有少数人能追求西洋化的现代生活。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中叶,大规模生产化开始出现,家家户户开始大量消费,买房买车买家电,购物倾向于“大的就是好的”。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人们消费时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别化,看重品牌。而到了第四阶段,即21世纪上半叶,人们又开始出现无品牌倾向和朴素倾向。

这个框架同样适用于中国。目前,大部分新中产已走过第二消费时代,开始处在第三消费时代,并逐步迈向第四消费时代。与第二消费时代追求实用和身价的趋势相比,由第三向第四消费时代过渡的中国新中产更加容易和一些拥有“无用之美”的品牌产生更紧密的关系。当品牌拥有“品质”“个性”“艺术”“智能”“便捷”“优质体验”等关键词时,更容易和当下这批中国新中产发生更加紧密的黏性。

这些新中产的消费者也更加聪明,他们能够一眼看出哪些品牌天然具有这些特质,而哪些品牌是刻意地在营造出来的——这个时候,定位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品牌的内核。有一些品牌会“聪明”地用智能化的手段让自己更懂消费者,同时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这会让有无限欲望,想要体验更多有趣世界的新中产对品牌产生更多的好感。

而营销者也要学会和消费者建立更为平等的关系——既不高高在上,也不故意迎合。这群更加在意精神共鸣和灵魂自由的新中产就像寻找朋友一样,在寻找和自己心意相通的品牌。一旦找到了,他们如同对待挚友一般,对品牌产生更高的忠诚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延伸阅读:新锐中产的集体焦虑

  每隔一段时间,究竟一年多少收入才算中产阶级的报告,就会浮现出来,挑逗大众的焦虑神经。近日,国内某招聘网站发布了《2017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将年薪10至50万元人民币的人群定义为中产阶层。

  面对机构对“中产阶层”的定义,很多网友表示,现在80后、90后所谓的中产,其实就是“中惨”。因为仅是这点收入即被列为中产,那这个阶层生活的也很“苦逼”,与国外的中产阶层不能相提并论。也有专家提出,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应以工资来划分,应以持有多少不动产来甄别,这样更为合理。

  按常理来说,中产阶层应该过着“薪酬丰厚,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但中国的80后、90后这新一代的所谓的新晋中产阶层生活质量并不太高,这主要是他们不像50后、60后有着一夜暴富的多次发财机会。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不是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创业吗?但事实证明,真正创业成功的年轻人,可谓“大浪淘沙,凤毛麟角”。《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5届的3.0%。但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成功率低得吓人。该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即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由此看来,大多数人只适合做工薪职业者。在令人艳羡的商业大潮中,更多的人只能在产业链上寻求一个螺丝钉的位置,在大公司做到中层管理者,这一群人构成了中产阶级的主力:中层即中产。

  从表面上看,与过去相比,新一代中产阶层收入的确不菲,让旁人羡慕,但他们毕竟要在还房贷、交房租上支出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他们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严重挤压,中产富足生活实际上不存在。再者,在上世纪60年代,月收入在100多元的人,可以让一家三口人过上体面生活。而在当前社会,月收入一二万元,也未必会觉得很幸福,原因很简单,你虽然收入很高,但是隐形的物价也在拼命的上涨。

  最后,社会保障亟待完善,导致中产阶层对未来缺乏信心。在西方国家,中产阶层不仅有较高的收入来源,还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全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虽然,中国年轻一代有很多人已经跨入了年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中产阶层,表面很是风光。但是这需要你在有无贷款房子的情况下,一不生重病,二不养孩子,三不需要存钱养老,如果这些问题你都要解决,那么所谓的中产阶层虽然收入不菲,其实每月也所剩无几了,并不算那么富裕了。

  年收入十几万或几十万就算是中国的新锐中产?很多人对此吐槽不断,甚至觉得这样划分很是欠妥,不该拿薪酬收入来划分,而是应该拿不动产来划分。

  一位网友曾这样感慨: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如今月收入过3萬,可我依然觉得很焦虑。另一位网友分析道:你焦虑是因为你的财富结构不合理。如果你的3万元中,1万元来源于工资收入,另外2万元来源于你三套房的租金收入,你就不会觉得焦虑了。

延伸阅读:新中产阶级鄙视链,你栽在哪一环了?

  当大多数人还在通往中产阶级的大道上奔跑,所谓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内部分化了。一篇名为《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用50万元人民币划了一条线。家庭收入过线的,不仅自己是精英,子女未来也是精英。家庭年收入没过线的,不好意思,你没有资格跟过线的住同一个小区,你的孩子更没有资格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精英倒是没看到,通篇下来只有满满的两个字—鄙视。真要细究,文章表现的可不单是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的鄙视,在这场实为教育资源的角力中,一条鄙视链呼之欲出。

  人嘛,谁还没点看不上的东西。鄙视链就像大自然的食物链,越往上数量越少,越小众显得越高级。不同的是,食物链底端的动物无法逆天改命,鄙视链里的每一环却都不太愿意接受来自上一环的鄙视,却又同时不可避免地多多少少鄙视了下一环。这种单向循环是鄙视链的基本运作模式。

  要说鄙视是人的天性可能有点夸张,但不夸张地说,有圈子的地方就有鄙视。不管看剧还是听音乐,学习还是玩游戏,都有人暗搓搓帮你排序。于是你虽然不懂为什么看个英剧能看出高于美剧、日剧的优越感,还是选择对号入座并对下游投去鄙夷的目光。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或许能解释这一点。大量的实验证明了人一旦形成某个群体,就会不自觉地偏袒自己群体内部的人,同时歧视这个群体之外的人。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随着人类变得越来越容易接近,交往越来越广泛,人开始关注他人也希望收到关注。公众的评价获得了重要价值。在社会中那些最能歌善舞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或最能言善辩的人会受到最多关注,这就是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走向罪恶的第一步;从这些偏好中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轻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耻心和羡慕。

  鄙视这件事也算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劣根性。古代文人之间还经常争风吃醋互相看不起呢。曹丕《典论》中记载的“文人相轻”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鄙视链。类似的鄙视链还出现在钱钟书的《围城》里—“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但要论鄙视链的长度和宽度,文人恐怕要给所谓的中产阶级让座了。这群口袋里有钱、商家最惦记的消费者理所当然地走在了消费升级的最前线。原本大家都爱吃炸鸡喝啤酒,现在有人吃得起米其林了,回头一看,咦,垃圾食品。

  鄙视链的流行,多少也有商家在推波助澜。在“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的鼓吹下,生活一下子有了高下之分。有了鄙视链,商家就有理由把一盆草卖得比肉还贵。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吃了×××,你就爬上了鄙视链顶端”这种说法。大多数鄙视链实际上都是鄙视环,是斗兽棋里的象吃老虎老虎吃猫猫吃老鼠但老鼠可以吃象。你看,最近苹果和微信“茬架”,站苹果的竟然是少数,它代表的可是曾经站在鄙视链顶端的iPhone。

  如果真要说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方法,大概只能是跳出鄙视链了。大家还在鄙视链里刷优越感,王菲早就预知了结果。听,每只蚂蚁都有眼睛鼻子,它美不美丽,相差有没有一毫厘,有何关系。

  中产阶级的鄙视链

  教育鄙视链

  国际幼儿园>欧美外教>非欧美外教>外教代课>没有外教

  本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观念,中产阶级的教育鄙视链已经延伸到了幼儿园,可谓是“文人相轻”的终极版本。

  再来看看留学鄙视链:

  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大陆>澳大利亚>日韩>其余第三世界国家是不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当然还有一个更客观的标准—学费。

  游戏鄙视链

  主机游戏>DotA>LOL>王者荣耀>小游戏

  主机玩家鄙视PC玩家,PC玩家不接受主機玩家的鄙视并鄙视页游玩家,页游玩家鄙视手游玩家。手游玩家:玩游戏连钱都不舍得花,通通鄙视!至于小游戏,那也能算游戏?

  服装鄙视链

  ZARA、优衣库>国产快时尚

  国产快时尚>ZARA、优衣库

  说到底是性冷淡风和淑女风之间的较量。一线城市小年轻最爱逛的ZARA和优衣库到了二三线城市,估计会被VERO MODA和阿依莲完虐。大概二三线城市的小年轻永远不能理解穿着100元一件的T恤的一线城市小年轻哪里来的优越感。反之,一线城市小年轻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二三线城市的小年轻愿意花几倍价钱买一件在自己的审美范畴里属于“土到掉渣”的衣服。不过先别忙着相互鄙视,说不定两件衣服模仿的其实是同一个设计师呢。

  健身鄙视链

  私人教练>健身房>健身App

  健身这件事作为中产阶级的新生活方式已经有年头了,每个人在健身上投入的成本不一样,怎么能没有鄙视链呢?不过健身鄙视链的痛点可能不在于健身方式或者训练结果,而是“他比我有钱,他还有时间健身”。

  健身房内部鄙视链:

  健美党>Crossfit党>举铁党>跑步党>自拍党

  以肌肉大小和训练难度为标准,健美党站在了健身房鄙视链的顶端。虽然下游的健身达人不一定服气,但他们也不敢表现得太明显。毕竟,肉质悬殊“刚”不过。

  饭圈鄙视链

  真爱粉>CP粉>路人粉>私生饭单看某个饭圈内部,互相之间的鄙视也不少。我们在《敢黑我偶像,分分钟让你被点蜡》中介绍过饭圈的再厉害。最近奇葩说辩手互撕事件再一次让公众见识了脑残粉的破坏力。脑残粉大概是唯一不受任何人待见却还能被自己感动的生物了。但在真爱粉眼里只有自己才是爱豆的亲粉丝。捐款帮爱豆庆生才是正经事,不出钱不出力的路人粉,就真的只是路人吧。至于以爱的名义去骚扰偶像、堵门敲锁追车的私生饭,得到的貌似是人人喊打到连爱豆自己都要下场撕的待遇。

 电影鄙视链

  文艺片>好莱坞大片>国产青春片>国产恐怖片

  看电影和阅读的道理基本相通,鄙视链基本和票房走势相反。文艺青年嫌弃好莱坞大片没内涵,尽管自己也不一定能看懂几部文艺片。青春片观众不管电影好不好看,反正都没有自家爱豆好看。虽说品位不分高下,电影类别是平等的,但电影质量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电影鄙视链的合理性。吐槽一部电影故事情节错漏百出,演员演技尴尬的时候,难免会误伤喜欢这部电影的影迷。至于国产恐怖片,到底是谁给投资人勇气投资的,梁静茹都不敢吧。

  旅游鄙视链

  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国内秘境>国内热门景点

  游客照里的人口密度才是检验逼格的唯一标准。同样都是看海,游客扎堆的戛纳海滩比不上人少景美的马耳他群岛。总之能自由行千万别跟团,热门城市热门景点打完卡别忘了去几个冷门景点。尽量避开旅游旺季,毕竟拥有法定节假日之外的假期也是一种鄙视资本。

  咖啡鄙视链

  咖啡豆>手冲>精品咖啡>星巴克>速溶咖啡

  又是消费升级的锅。星巴克的咖啡只能算咖啡饮料啦,真正有品位的消费者都是买咖啡豆的啦。你造吗?在不同地点、不同日照时间、温度湿度环境下生长出的咖啡豆味道是不一样的哦。冲泡方式不一样咖啡口味也也会受影响哦。什么 你还在喝速溶咖啡,那和喝甜水有什么区别?

  饮食鄙视链

  有机食品>素食主义>肉食主义吃肉不上档次这个观点古人早就有,所谓“肉食者鄙”。现在消费升级告诉我们食物的第一要义不是果腹,作为一盘食物,它得高颜值、低热量、绿色有机……如果你还停留在“要是今天中午吃不到刚从日本空运过来的金枪鱼刺身,这顿饭还有什么意义呢”的境界,那就是拖了中产阶级的后腿—灵魂的香气从吃草中来!

  阅读鄙视链

  哲学名著/宗教经典>世界文学名著/社科经典>通俗小说>成功学/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教科书

  事关品位,当然是越小众越显高级。人人都看过的教科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看成功学的人估计自己成功无望,只能拿起手边的心灵鸡汤聊以自慰。剩下看小说、文学、宗教著作的读者,大概只能以文字的晦涩程度来排序。

  综艺节目鄙视链

  国学节目>语言节目/辩论节目>户外真人秀

  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让国内观众认识到原来综艺节目还能这样操作。当户外真人秀已经到了明星不够用、环节雷同、一集勉強挤出几个笑点的时候,这么个体现学识的好机会,精英中产们怎么能轻易放过。你说看综艺不就是图个开心嘛,辩论节目表示不服,我们有笑点还有内涵!

  兴趣班鄙视链

  马术、高尔夫、礼仪、茶道>电子琴、画画、舞蹈、跆拳道

  幼儿园学费动辄十几万元的孩子,才艺当然也要向欧美贵族靠拢。骑马射箭、礼仪茶道,听着就高端大气上档次,电子琴、画画那是给请不起外教的孩子学的。

  创业鄙视链

  创业模式:共享经济>O2O>传统行业

  创业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成都、厦门

  套用一句老话,创业风口一来,猪都能上天。所以别着急鄙视其他行业,共享经济现在是火,可也别啥都共享呀,给大家的生活留一点私密空间不好么。现在谈O2O,投资人听了恐怕扭头就走,可三四年前人家也是红过的。眼看共享经济大有步O2O后尘之势,倒是传统行业遍地开了花。喏,你啥时候看到喜茶、1点点和鲍师傅门口的队伍断过?

  单说互联网公司内部,市场、产品、技术、设计、运营也从没停止过相爱相杀。鄙视链存在于任何两个部门之间,最终都归结成一点—产品经理。

特别说明:文章转自胡润百富

因个人兴趣收藏至简数,如有侵权,会转为私密文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