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定义一个值得每人们花一生时间去思考、寻找并纠正的大课题,应该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的,中产阶级!
可能有人会笑道“中产阶级?你该不会想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吧?即便人们早早发自本能的为了脱贫致富而奔走四方,也有很多人呕心沥血一生就是为了达成这一夙愿。但把这么古老的追求搬出来做这种看似高大上的包装是闹哪样?”
前段时间屡屡出现关于中产阶级生活质量的相关报道,根据报道的内容看来,本应是装逼炫富晒逼格的人生赢家,却成了哭穷喊累两眼迷茫的落魄群体。尤其一则年薪70万中产高调喊穷的报道,引起了网上群众的一片哗然,“70万还敢喊穷?那我们这些年薪7万都不到的还要不要活了?”,而当人们看到这些中产的开支明细时不禁的吐槽到“中产阶级的收入为何要踏入资本阶级的消费门槛?”。
在网上众多声音当中有一条评论说的蛮有道理,“这些好不容易咸鱼翻身脱贫致富的人最怕的就是别人认为他们穷,所以他们会迫不及待在物质生活上和过去拉开距离。”然而工资上去难下来容易,对生活质量的适应性却是上去容易下来难。或许是不想下来,也或许是不好意思下来,也就造成了中产阶级频频喊穷的局面。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中产阶级在民间的非官方基本定义就是:1、跨入中等收入家庭;2、适度合理的提升生活质量;3、每月能腾出一定的可支配收入。
而现今不少所谓的中产阶级仅仅达成了第一点,一些人早已进入中收行列,然而收支比例的红线警示他们,自己仅仅是把物质生活焕然一新而已。当然,这也是多数人梦寐以求的。
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相对于小城市有着更大的压力,尤其对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高昂的房贷车贷、教育支出和日常开销足以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要勉强应付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攀比。除了工作和刚性支出带来的压力,还有一系列压力是本人以外间接产生的,比如家庭。人的择偶要求很多时候会因为经济水平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许多报道里对于当事人家庭都有着类似“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们在脱离贫困阶层后,择偶观最直接的改变是外表和家境,或者说不是择偶观变了,而是门当户对了。
起点的不同也意味着底线的提升,适应了富裕生活的人是难以接受贫困的,一些跨入中收的群体婚后存在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担心如果生活基础受到了动摇,有着靓丽外表并在丰厚物质环境下成长的对方是否愿意同甘共苦?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中收家庭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这已然成为他们家庭安定安定的桥头堡、最前线,而足以维持他们生活保障的事业资本,其背后存在的风险和不可再造性远比其他家庭大得多。
所以网上把中产阶级称作“中惨阶级”不无道理,因为他们并不幸福。
每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对中产阶级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是以收入为标准,有的是以收支比例为标准,这两项是社会上的主流。当然,也存在其他的标准,比如文化、素质、意识等等。
不管中产阶级意味着什么,人们追求成为中产、走向富裕的愿望都是基于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而如果单纯的跨入中收阶层却找不到幸福感,反而像行尸走肉一样在现实的恐惧和虚荣的泥沼里挣扎,我们真该好好想想中产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写本文之前对于中产阶级的标准思考了许久,但似乎没一个标准能告诉我“这一指标就是开启幸福与快乐大门的钥匙”。人们生活的追求本身是为了幸福和快乐,而每个人对幸福和快乐的感受和要求是不同的,故以人们所追寻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看待中产阶级这一概念的所在定位。或许…“中产阶级”只需要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不需要统一的科学指标。
中产中产,顾名思义就是中等资产。这是人们对中产阶级的普遍解释,不论是中等收入家庭还是收支比例协调,物质生活和可支配收入都是考核一个家庭是否被誉为中产阶级的核心指标。
对于“中产”这两个字,我觉得有必要分开来,把概念拉大、定义加深了看。“中”、“产”我们不凡先来看这个“产”字。什么?为什么先看“产”?因为简单……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完……
“产”什么是“产”?资产、财富,对于这个字我们应该拉宽了看。可能已经有人猜到我想说的是什么了,总所周知,一个人的财富是多样的。
虽然我们平时通指的是经济层面的财富,而经济资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取缔的,甚至可以说各个层面资产都处于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敢不为经济资产开绿灯。但即便它再重要,也仅仅是在特殊情况下享受优先待遇,而无法取代其他层面资产。
经济资产的富足并不是完整的幸福本身,而是幸福的一部分,并且我们应该给它加上一个前提,就是“适度的”。所以即便我们仍然在为脱贫致富的宏伟目标奋斗着,忙到没有精力去摄取其余的资产,我们也应该放大“资产”的定义,全面看待自身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在经济这个蜜罐子里越陷越深,有朝一日恍然大悟时才发现这哪是什么蜜罐子,分明就是个泥潭子。
好比对人体来说最佳状态就是健康,而维持健康的资产就是摄取多样的营养,而不是一味的摄取最昂贵、最滋补的食品。对营养的摄取不但要考虑每种食物当中的营养成分和含量,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体质来进行滋补。
所谓的“产”想必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也不用在这多赘述了,接下来还是谈谈这个关键的“中”,之所以关键,不是因为“中”的概念本身比“产”更重要,而是“中”的争议更多、概念更模糊。
那什么是“中”呢?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中间”,中产阶级嘛,收入中等、压力中等、开支中等、文化中等、素质中等,总之一切都按该地区的中间水平来进行衡量。从这个标准上看确实能够简单明确的定义“中”的概念,但其中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因为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都有个性独立的标准和态度,所以“中”在这里并不适合做一个统一的标准。
如果要给“中”定义一个清晰的概念应该是“适合”的意思,它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么说不是为了否认“中间”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说我们仍然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收支水平来设定中等收入家庭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对于“中”的这两个概念还是应该做明确的区分。
下面举例做进一步说明。在百科对中产阶级的说明里,有这么一段话:
——————————————————————————————————
作家王朔就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按王朔的说法,中国最大数量的中产阶级应该出现在10来亿安分守己的农民中间。
——————————————————————————————————
我觉得这里存在理解不充分的地方,首先提出一个疑问就是:10来亿安分守己的农民是真安分还是假屈服?一个身居穷乡僻壤,仅通过种植和狩猎解决基本温饱人,如果能过得很满意,并没有其他太多的欲求,或者说即便看到了外界的精彩与诱惑也毅然选择过清闲自在的生活,这样的人可视为“中产”。然而对于同样穷困潦倒却成天唉声叹气,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发家致富的人而言,家境相同,却是典型的贫困阶级。当然,我相信这类哭穷喊衰的“安分”农民占了绝大多数。
理解上存在的错误是将“安于现状”和“维持现状”混淆了,我们应该把这两个看似相同的概念区分开。“维持现状”并不意味着满足,很多时候人们维持现状仅仅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突破口或者无可奈何。而把“安于现状”归于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状态并没有错,一个奋发图强立志要脱贫致富的人可能会因为条件的限制勉强维持当前现状。而当他找到突破口,逐步走向理想生活时,其最终也会找到一种“安于现状”的相对舒适状态,区别仅在于每个人对现状的感受和要求不同罢了。要注意的是,这种“安于现状”并不完全是停滞的,很多时候它意味着保持一种稳定的节奏和步伐。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却不得不一边苟延残喘一边唉声叹气的人强行纳入“安于现状”的群体里,他们只是在扭扭捏捏的维持着现状而已。
“安于现状”是确实的从内心感到知足和满意,而不是什么阿Q精神。有些人会说“这些穷人无非是靠着阿Q精神的支撑酸富人一把”。而要我来说,我不否定酸子的存在,其中不但包括部分装阿Q的穷人,也包括说出这些话的人,这些对此不满的人确定不是靠着阿Q精神的支撑酸别人的心态一把吗?所以酸子们就老老实实排好队不要争,人人都有份。
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人是否算是中产阶级应该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结合起来分析。
反过来我们说有钱人。
这里插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目前社会上对于中产阶级的评价从最初的局限于经济指标拓展到了文化和素质层面。然而对于更高一层的资产阶级,只要有钱,不论素质和文化程度如何,都能一跃跨入资产阶级的行列,哪怕只是个菜得抠脚的暴发户。所以虽然素质和文化已经成为了考察一个人是否符合中产阶级的基本指标,但潜意识里人们还是只认钱。
大胆推翻资产阶级高于中产阶级的传统思想,我们可以把中产阶级看作为凌驾于资产阶级之上的,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状态。可以想象一个人富甲一方名声赫赫,然而事业、生活和家庭压力使他喘不过气,天天需要担心事业上的风险,顾虑如何应付公司和家族内部的斗争,担心有朝一日一落千丈身无分文时的妻离子散,想回头、想休息却看不到退路,现实的刺刀时刻警示着他人生只有一条路“向前”,而想解脱,要么抛下事业和家庭去追求未知的自由,要么选择死亡,一个只有金钱和地位而完全没有幸福感和希望可言的人生终究只能算作贫困阶级。
不过并不是所有遭遇事业和家庭压迫的资产阶级都是贫乏和苦逼的。即便不是天生的抖M,也有人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接受和容纳生活中的一系列苦难和考验。这种接受和容纳与“安于现状”的乐在其中是不同的,这些苦难并不是他们所欲求和希望的,可能的话他们同样希望将来的道路能够一帆风顺。但他们可以心平气和的化解这些痛苦造成的负面影响,内心不被支离破碎的痛苦所占有,而是从整体上去欣赏和热爱人生。这种心境的产生确实和一个人天生的性格有关,但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认知。如果能在追逐事业道路上坦然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而不是死死承受的同样也可以视为“中产”。其实我觉得这种心态才是相对稳定健康值得倡导的,人生难免没有危机和苦难,不论能否心平气和的去看待这些痛苦,然而对人生的整体感受才是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最后再举一种比较奇葩的例子,那就是所谓的战争狂,抱着“大丈夫理应战死沙场”的思想觉悟面对各种挑战和危险,不论面对的是内外邻里都可以发自本能的乐在其中。对于这种哪怕一个跟头摔个四脚朝天回天乏术也在所不辞的“壮士大爷”,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默默的给他们上一炷高香“爷,你赢了!”
所以对中产阶级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环境+主观意识!客观环境+主观意识!客观环境+主观意识!重要的东西说三遍。
基于客观环境下的主观感受,“中”的定义应该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意思。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把“中”以“适合”为考核标准的阶级考评理念来看,“中产阶级”才是最富裕的那一批人,或者说的通俗点“中产”就是整体持续的幸福和快乐。这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当前生活状态的“持续性”,比如一个无所事事、逃避现实、依靠父母养着而颓废在家并乐在其中的人完全谈不上中产。
所以对一个社会来说,应该有系统的中等收入家庭的考核指标,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跨入中收门槛是成为一名合格中产阶级的绝对前提。人们向往中收家庭很大程度是基于经济贫困带来的一系列压迫,而经济财富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它所换取的那些功能性活动,也就是实际的需求。经济本身只是换取需求的工具,或者说人们仅仅是为了通过经济财富来换取所需的自由,但因为经济所能换取的自由涵盖了太多我们日常所需的功能性活动,所以人们给经济和自由画上了一个等号。
基于因经济匮乏造成的自由剥夺,很多人会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追逐财富的大军里。在埋头追逐财富的同时,那些同样重要,却无法用财富来换取的自由正在逐渐损失,这种损失可能会因为事业上的一系列捆绑变成一种永久性的损失,像许多报道中的主人公一样,收入提高了,而收入和开支的比例并没因此变得乐观,而且继续往下追逐什么时候是个头?已经一脚踩进来,看看公司再看看家人,真没有什么退路可言。这些自由之所以在早期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基本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就是对财富目标的过度专注;还一方面就是麻木,比如像空间自由在一个人完全投入事业之前相对来说都会有些过剩,当一种需求过剩,而另一种需求匮乏时,人们在追求后者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忽略前者的重要性,甚至在体会到后者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就之后会完全抛弃和否定前者。最后当人们明显察觉到资产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于工作和经济,反过来才能更深刻的感受空间自由的匮乏和重要性。互联网上的这些例子确实是不少人的写照,不论那些人的工资是否达到中收水平。因为剥夺而追求经济财富,因为麻木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其他自由,最后导致的就是即便达到了达到中收的标准,然而从收支比例上来说他并不富裕,从生活感受上来说也并不幸福。
在多种自由同时受到剥夺时,那些只有通过经济财富才能换取的生存自由应该放在首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优先追求经济财富并没有错,但我们在为了那些生活上的自由而苦苦追寻时不应该像打了激素似得盲目摄取,而是应该明白自己所要追寻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当然,我承认追求事业很多时候确实是一种捆绑,当中一些微妙的利益链甚至能变相的捆着你走完一生,尤其在市场机会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在面对一个良好工作和赚钱机会时人们往往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进去吧一无所获,一脚踩进去也许就被捆死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对于选择有着太多的无奈和拘束,我们不可能要求任何事情都能面面俱到。但对于中产阶级生活指标的“个性化定制”,或许目前的社会环境还无法支持多数人活出“中产”的水平,不过不管走到哪里请别丢失了这个人生航线上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