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5刘欣婷
阅读了《乡土中国》之后,我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我看来,文字下乡是有一定的必然性
如今随着现代化发展,许多乡下人都来到大城市打工,在城市中提升了自己的学识,年老返乡后又将知识带回农村,现在农村人也脱离了“愚”的标签,再也不是被人嘲笑大字不识几个的乡土人了。
我认为,文字下乡是一种历史潮流。纵使是保存了千年的的中国乡土性质,也无法抵挡当代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只要有发展,那么社会的性质必然会有改变。年轻人认识到大城市的繁荣,脱离出乡村中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来到城市中接受工业化的先进知识。环境对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大量在城市中接受文化熏陶的农工,回到家乡后必定会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后代。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再不是“陌生人”。
在《再论文字下乡》一章提到,“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那么,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是否发生了变化?我认为是的。之前中国属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但如今中国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对外开放,城市化发展极快,乡村也在不断被发展,社会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必然的,所以文字下乡也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故费孝通的预言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改变后,文字下乡了。
从另一方面看,依照如今的发展情况,“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的说法真的能准确吗?在乡土社会中真的不需要使用文字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凭口口相传便传下来,或许一下日常的生活习惯做法能言传身教,但是关于一些大事的传承必然需要文字的记录来保持其准确性。若是缺少文字的记录,那么关于一些鲜少遇见的事情定会失传,又如何流传至今。以前在封闭的社交圈子里是部分文字下乡,如今开放了发达了,便是大范围的文字下乡。
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文字下乡是具有必然性的。并且文字下乡后,能给乡村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