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听妈妈说有一发小进精神病院了,头两天跟哥哥聊起还感慨,小时候一起玩耍的记忆还清清楚楚,人已经不是原先那个人了,节日期间我本打算去看他,但是又有点迟疑,我不确定要怎么面对,也不知道见面了我到底该做什么,于是只能在心底期望他可以早日康复。
我知道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少是病理性质的,对我们这些不是医生也不是心理专家的人来说,面对这件事和得癌症一样是束手无策。但是我也想,就像医生会建议我们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等方式来降低患癌的可能;心理问题,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呢?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是很好的心理成长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会从一下几点来说明:
第一、心理学让你知道你的心态不是独有的,很多人跟你一样,这可以把你从内疚的心理深渊中拉出来,更坦然的接受自己和世界;
第二、针对你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心理学都给出过可解释的理论,除非真的是需要医生介入,一般情况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真的是可以化解的;
第三、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方法论,比如说统计学,比如要求实验的可验证性等等,在这个心理学流派混杂的社会里,至少可以最低限度的识别哪些东西是伪科学,不至于被糊弄甚至被欺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对这个世界和人了解的越多,你对自己的独特性的把握也就越低。当然有自我意识存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感受和自我并不特别。比如说自卑、比如说在意旁人的目光,比如当众发言的恐惧,你以为是自己独有的呢,在一边因为这些行为和这些行为引发的内疚感惴惴不安的时候,你读到一本书,对你的心理状况有清楚的描写,仿佛就是在说你彼时彼刻的心理,这种时候多了,不但让你觉得手中的书是写的真好,还在于人就释然了,原来伤心也好,自卑也好,都不特别,没什么丢人的,坦坦然的接受它,就能把我们从内疚的深渊里解救出来。
据说,在所有的情绪里最伤神耗力的就是内疚。内疚一方面来源于,把自己的行为看得太严重,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不能接受错误,是完美主义的表现。
某件事情发生了并没有什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件事。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直接处理事情本身,而是在纠结这件事情本不该发生,于是引发严重内疚心理。如果留意观察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这时候这些内疚并不是根植于事实,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里想象的那个完美的自己,不应该有回答不了的问题,不能在讲台上有紧张无措的举止......这就是行为的完美主义倾向:如果我做不好,很丢人,还不如不做呢。于是就形成一个死循环,永远不做,也就永远不可能做得好。只有接受,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会犯错,犯错了也没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经过不断的练习,会慢慢改进,并且趋近于完美。
记着,犯错才是通往完美的必经之路,不是完美本身,也没有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完美的。要用于打破完美主义,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人。
在我看来心理学也是一个不断帮我理清基本价值观的学问,不断的拷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事情真的是这样子的吗?有没有其他的选择?然后把自己从内疚的深渊里拖出来。没有人说这样容易,但是这样做,会更开心,不会一直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可以打破行为的一致性,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进。
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虽比不上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体系完善和历史悠久,也有百来年的历史了,对很多大众关注的领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很多我们纠结郁闷的点科学家们都已经做过基础的研究给出了可验证的结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翻开书,去找到它,拿出来用,只是这个过程可能得你自己去做。虽然我一直在强调共性,但是放到个人身上,问题还是各不相同的,你得带着你的问题去找到你需要的那本特定的书,那才能解决你的问题,这个探索的过程很重要,也很有趣。
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各种垃圾思想,在这个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的时代,各类跟心理相关的理论层出不穷,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你就会发现,现代心理学也是门科学,它有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家们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以及可验证的实验来证实各种猜测,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有无数实验和数据在背后支撑的,并不仅仅是在某个小圈子里被少数几人认定了就可以算是心理学的理论了。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过程。
我的经验是,阅读任何一个领域,当然心理学也不例外,从自身的问题出发,带着那些或者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或者内心里的疑问,去寻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书籍,这样是最有效也最有乐趣的读书方法,没有任何一本书适合所有人,你得自己去找你需要的东西。
心理学这些年给我带来不少益处和乐趣,把她推荐给你,帮助你做一个更能接纳自己的人,即使是心理问题也能接纳,拥有更平静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