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皮亚杰一样,维果斯基(1896年—1934年)也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但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功能具有社会背景。他认为,儿童与熟练的帮手进行对话能使儿童形成更为系统的、逻辑的、合理的概念。因此,维果斯基的理论中,他人和语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第11版P19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维果斯基对社会尤其是指导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视反映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上。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用以描述某一任务范围的术语,这些任务对儿童来说太难,自己无法掌握,但在成人或熟练儿童的帮助和指导下又是能够学会的。因此,最近发展区的下限是儿童能够独立达到的技能水平,上限是在指导者帮助下儿童能够接受的附加任务水平。(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第11版P19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与最近发展区观点紧密联系的是脚手架概念。脚手架是指变化支持的程度。教学过程中,更有能力的人(老师或较高水平的同伴)要调整指导的程度以适应儿童当前的水平。如果学生在学习新任务,较高能力者可以进行直接的指导;当学生能力有所提高后,就要减少指导。对话是最近发展区中一个重要的脚手架工具。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具有丰富的概念,但这些概念是不系统的、无组织的、自发的。对话时,这些概念就会遭遇较高能力者更为系统、逻辑、合理的概念。结果是,儿童的概念会变得更加系统、逻辑、合理。例如,老师运用脚手架帮助儿童理解“运输”这样的概念时,就可以在教师与儿童之间进行对话。(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第11版P19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附:
维果斯基(1896年—1934年)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
⑴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⑵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⑶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⑷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⑸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genetic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mental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of cultural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所有具这种社会根源的高层次心智功能都会逐渐内化。
语言是中心(language ascentral):语言是最初始的文化工具,人们用来修正行为;这是再重建思想,以及形成高层次、自我规范的思考过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
教育引导发展(education leadsdevelopment):正式的教育以及其它社会化的文化形式,是引导孩子发展到成人的主要关键。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ZPD):是学习与发展产生假设推测的动力根源。所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距离—从孩子能独立解决问题,到获得成人或该文化中有能力份子的协助,而完成工作之间的距离。
维果茨基既反对把思维与言语等同起来的观点,也反对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在维果茨基看来, 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分解为基本特性。在生物学领域,这种分析的产生就是活的细胞,它保持着有机体所固有的一切基本特性;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也需要有这样的单位,它本身包含着言语思维作为整体所固有的特性。在这样的分解时,不能把言语思维分解为彼此孤立的元素——思维与言语,然后试图研究不依赖于言语的思维和不依赖于思维的言语,并把两者之间的联系视作两个不同的过程之间纯粹外部的、机械的依赖关系。这样的分解方式是把复杂的言语思维分解为失去其整体特性的思维与言语两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