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前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后者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两人都生于1896年,可惜维果斯基英年早逝,1934年死于肺结核。而皮亚杰则一直健康地活到1980年9月16日,享年84岁。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或思维发展),皮亚杰、维果斯基和更多新近研究脑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者,都认同以下核心观点:
1.认知发展既需要物理环境的刺激,也需要社会因素的促发(注:所谓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所谓社会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互相作用的人的集合,它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因素。)
2.为了发展思维,儿童需要进行心智的、物理的和言语的活动,他们需要实验、对话、描述、反思、写作和问题解决。同时,他们也能从教学、辅导、提问、解释、演示和对他们思维的挑战中获益。
3.教授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无聊的;而试图去教授学生还没有做好学习准备的知识,对他们而言将是挫败的和无效的。
4.有支持的挑战性任务,是保持学生无畏惧地投身学习的关键。
5.实施教学的最佳空间,皮亚杰称之为”匹配领域“,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简称ZPD,Kathleen Berger将这一区域称为”魔法中心“)。内涵相同,即教学不应当让学生因为学的东西太简单而厌倦学习,也不应该让学生因为学的东西太难以理解而放弃。
两者的不同之处有:
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生理成熟、活动、社会经验和平衡。生理成熟是影响认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活动指的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学习;社会经验是指社会传递或者向别人学习;而平衡,指的是在认知图式和环境信息间寻求心理上内在的协调状态,即如果我们将特定的图式应用到事件或情境时,已有图式能起作用,平衡就建立起来了;如果这个图式不能产生满意的结果,就存在失衡,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并驱使我们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搜索解决办学,建立新的图式,达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思维改变并向前发展。
而维果斯基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与他人的社会互动;(2)文化工具;(3)语言。他强调:人类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发生的。我们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过程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这些社会互动不只影响到认知发展,事实上正是它们创造了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发展就是”外部社会活动向内部过程的转化“。文化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它们在认知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语言则提供了表达思想、请教问题、思考类别与概念、联结过去和未来的工具。维果斯基认为”思维是由语言、思维方式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验所共同决定的“,其中的自我言语(即与自己对话)引导着认知发展。
2.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是两者都强调的。但皮亚杰认为,社会互动通过产生失衡状态来促进认知发展——认知冲突激发改变。最有效的互动应该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同伴之间的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实在与更善于思考、思维水平更高的人(如家长、兄长、教师、成人)的互动中发展的,当然也会向同伴学习。
3.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皮亚杰忽视了这一因素对对儿童的重要影响。跨文化研究一致证实了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先后顺序的准确性,但发展阶段的年龄范围在不同的文化中并不相同。维果斯基则认为文化决定了儿童学习哪些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以及如何学习,也即是思维的内容和加工过程。这种理论也成为社会文化理论或社会历史理论。
4.关于教学(也可称作教师)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他认为儿童只能依靠自身的成熟获得发展,不可能通过教学获得下一阶段的运算能力。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恰当的、有组织的学习(其实就是教学活动)能促进心理发展,并印发大量的无法脱离学习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5.关于自我中心言语或自我言语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皮亚杰:表示儿童还不能接受他人观点,不能与他人交流(发展意义);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发展进程);消极的,社会化程度和认知成熟度越低的儿童,使用自我中心言语越多(与社会语言的关系)。
维果斯基:代表外部思维;它的功能在于自我交流,以实现自我指导和自我定向(发展意义)。年幼时增长,然后逐渐减少,从有声言语转向无声的内部言语(发展进程)。积极的,自我言语是从与他人的互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语言的关系)。随任务难度的增大出现越频繁。在需要付出更多认知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中,自我言语能够帮助儿童进行自我指导(与环境背景的关系)。
完成于学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