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职业生涯规划
一、杨石头
职业生涯规划有五个关键节点,按照“以终为始”的思路。
第一:大学阶段--形成思维模式,习得素质,而非技能。
1、语言关A:训练中文普通话和英语口语。
2、语言关B:训练表达能力,做到自如地传情达意。
从大一开始起,就要塑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第二:刚开始工作的前五年--形成工作血统。
1、只有个人的使用价值,被看重的是技能,而非才能或才华。
2、职业化技能:比如PPT、EXCEL应用、邮件沟通的前缀或后缀。
3、用职业来弥补专业的缺失,用专心来弥补专业的缺失。
A:腿儿勤;多跑腿,及时回复,确认收到。
B:嘴儿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善传必善,恶会催生恶,热情会激发热情。经常问自己2个问题:你自己快乐吗?你让别人快乐了吗?除了自己快乐不快乐之外,你激活了周围的人了吗?你让周边人热情满怀吗?你让周围的人happy不happy?
C:腰软:别把面子太当回事儿。弯下腰,埋头做事儿,是懂事;你做出成绩,把面子买回来,是成事儿;有一天,你通过刷脸就把事儿办了,把钱挣了,才是个人物。达不到这个水准,就是个人手。人至低则无敌,你把自己当一坨屎,才没人踩你。
三大忌讳: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德薄而位尊。
4、重点是要夯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一种跳槽叫蓄谋已久,有一种成长叫水到渠成。
第三:27-32岁--形成管理思维,带领团队。
1、做主管:激发团队。“团”就是聚气拢人,“队”就是步调一致。 管系统理人心,管流程理角色,管方法理纠结。
2、从自我到他我,提升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对方的热情和动力。
3、高手是精于游戏的,更高手是制定规则的。
4、兄弟们,跟我上!去带动,去激发,去示范。
第四:32-37岁--做成什么事。
1、成功,成功,先成事再说。受制于天时地利人和等。
2、只要做成什么事儿,被信任更多,被授权更多。
3、成功是一种连续性的行为,一种惯性。
第五:37-42岁--创业或做高管。
1、实话:鸡汤毁三代,励志害一生,春暖花枝开,傻傻创未来。
2、没有成王的心,就不要轻易去创业。一腔热血,满口天真,不要做职业梦想家。
这五个阶段,无法超越,但可以缩短,心法总结如下:
1、20岁的时候靠的是努力。时间是花费了,还是投资的;反过来看,20岁的时候看你出可不可交,有没有潜质,态度是否积极。发展历程中是贵人提携,朋友相助,小人扎针。
2、30岁的时候开始靠实力。你的人文深度、人情练达度、人格成熟度。不要30岁的时候看起来像小孩儿,就当不了头。反过来看,30岁的时候看你可不可用,能不能担当。
3、40岁的时候靠资历。你在这个行业做出过功勋和成功案例,是被尊重的前辈。反过来看,40岁的时候看你可不可捧,能捧上去你就是个人才,捧不上去你就会掉下来。
4、50岁的时候靠势力。你桃李天下,好友天下,门生天下。反过来看,50岁的时候看你可不可敬。敬佩的人很多,敬重的人就不多了。
总结:一根(打好基础)二脉(讲出自己的路径)三通四达
二、古典
第一、职业发展模型
1、职业发展模型和职业发展4要素:
个人能力,个人需求,职业要求和职业回馈。这四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职业满意度,成功度和幸福度,那么你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确认自己在哪个部分可以有所提升。
1)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成功度,还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还是不想干?
2)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业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组织的需求了?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3)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点则在“个人需求”和“职业收益”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职业有时候能给你想要的,有时候也没法给你,因为大部分时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个收益?
职场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它透露出来职业的一个底层逻辑——等价交换。
2、我们提到职业的底层本质,是持续的交换、动态的匹配。好的企业都是企业和员工互相匹配,共同成长。而坏的企业,是企业和员工互相抱怨,然后一起玩完。
第二、职业发展策略
1、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就是从已有能力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资源策略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跟随策略,它的好处是效率很高,非常务实,马上能开始,立刻就有收益,而且压力很小。坏处是你做的事情可能不完全是你想做的,你收到的回馈也不一定你都喜欢。长时间的跟随会导致一个人的惰性,如果一个人总是待在自己舒适圈里,一个萝卜一个坑,长久下来,萝卜变成了坑的模样。一旦组织变化,他自己是第一个死的。
资源策略非常适合那些门槛不高,但实践经验大于知识学习的岗位,比如销售、市场、传媒、产品经理、行政、人力,这些领域门槛不高,但想做好必须有丰富的实操经验。这样的职位边练边学非常重要,一定要尽早开始做,练中学。
一般来说,刚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圈子,组织强大,你只是个新兵——最好的策略一定是跟随,先搞清楚需求,先适应,再求生存。这个时候组织在领舞——它对你的期待是先做好手头事,也会提供很多资源、培训、谈话,帮助你跟上。
2、愿景策略
愿景策略就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地去补。
愿景策略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领跑策略,它的好处是你终究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坏处是,这可能需要很久,因为能力和资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完美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愿景策略的失败示范——你纠结于要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资源能力短期内就是不够,就迟迟不拿出手,越是不拿出手,越是没法做下一轮互动——结果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愿景策略适合那些需要大量完整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比如说医生、律师、科研,这些领域要做好需要数年的完整训练,一定要尽早选定,尽早开始,先学好再练。而且一旦选定,转换成本很高。
一般来说度过了职场适应期后,资源导向的劣势就逐渐显现出来。长期跟随让你进步不多,你到底是上了10年班,还只是把第一年的班上了10年?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转换成愿景策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如何发挥自己独有的天赋和优势?你如何在组织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时你有了成功经验,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能力筹码。组织反而会主动思考如何满足你的需求,升职、调岗、还是内部创业的机会……你开始领舞了。
3、耶稣的故事
有个人听说耶稣是个圣人,于是前往耶路撒冷拜访他。到了城外,他却看到耶稣正蹲在地上,为他的一个门徒洗脚。他非常失望,为什么你这么高贵的人,却去做这样低贱的事情呢?耶稣站起来,甩甩手上的水珠,说:如果你想领导谁,就服务谁。
第三、职业发展阶段
1、三个阶段
2、识别方法
A、给自己做个财务评估
生存期进入发展期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独立,收入大于支出;发展期进入事业期的最好情况是你财务自由,完全不需要因为钱来工作;如果达不到也无所谓,你只需要确保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收入,能够满足自己的持续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你找到这方向,提前做能力、资源的储备。
B、评估下自己的职业驱动力
生存期的核心诉求是收入;发展期的核心诉求是外在成功感和能力资源提升;事业期核心诉求是内在成功感和意义感;你今天早上起床,驱动你上班的到底是什么动力?
C、如果财务和心理指标不一致,听财务指标的,财务反映能力,能力提升才是这一切的关键。
3、不管你的三阶段走得有多快,但是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变——可以加速通过,但是不能跨越。
三、易仁永澄
第一:按照职业使命划分
阶段1:工作期——一碗饭。
核心任务:生存,经济独立。不要期待在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能满足你的人生价值。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消费不是这个阶段的人干的事。
把所有钱都用来提高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效益、生产关系。
阶段2:职业期——一份工。
核心任务:探索和发展。我是谁?我要发挥什么样的能力和特色?我是谁,我要发挥什么能力?不仅仅找到自己的可能,而且要找到自己在人生事业发展的可能?我还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做到更多?做好手头的工作,做好手头的工作是实现自己的手段,不要随随便便就变现,变现是拿积累来换的。
①拼优势(自己不以为然,但是别人很羡慕的事情)②提升能力、平台搭建、人脉扩张③开始对财富进行管理。
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每个人必须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才能得到发展。
阶段3:事业期——一个梦。
核心任务:自我实现。没有准备的行为是愚蠢的,有准备的行为是冒险的。有的人觉得自己进入事业期,其实你是进入了更高级的工作期。
第二:按照思维方式划分
阶段1:执行者
执行者思维的核心在于“如何高效使用资源”。
大约在3年以上,1-7年不等。“立”是对人生和价值观的判断,执行者很难立。重点在关注落实。①未来预期的稳定性=靠谱②积极主动
初入职场的执行者——(1-3年)少说多干,使劲看,积极主动,迅速适应。
独立承担工作——流程化、清单化、系统化。开始有自我管理、考虑管理问题,我的目的目标是什么,中短期目标制定,比如周度、月度。
阶段2:管理者
PORT模型。重点在要达标。要调配资源、分解任务、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管理者思维的核心在于“选择在什么地方投入资源”
脱颖而出——考虑通用技能(管理、心理、经营、营销、演讲),打好基础。考虑资源——人际、体制,多思考。大约需要5年。
承担责任——需要管理能力。要理解组织战略,要下接执行。
阶段3:战略者
重点要引领。找方向,引领整个组织前行,有眼界和格局,大量的分析判断。
引领组织发展——拼的是资源、视野、眼光、思路。
年轻的时候可以少钱,但是要把自己变得值钱!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排序、根据自己的阶段设定目标。
备注:
第一部分节选自橙子学院达人开腔笔记记录。
第二部分节选自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
第三部分节选自左坨坨揩油课程笔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