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的陷阱:论如何在两周把欧陆两大军事强国的军队推下海2

1940年的法国战役,德军打的事实上是一场“未计划”(unplaned)的闪电战。战前声东击西的欺骗、装甲部队快如闪电的进攻、“斯图卡”的近距离空中支援,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闪电战”元素。

我们也的确在波兰战役或者挪威战役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些元素,假如闪电战是真实存在的话(*请注意这个假设,这个很重要,为了严谨,我们先称之为“古德里安式闪电战”,即我们所谓的闪电战,即上篇文章所提到的),那么在当时相当多德军高层并对于“古氏闪电战”的思想并不买账,也不知道该如何打一场“古氏闪电战”。我们所谓的闪电战其实是1940年法国战役胜利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闪电战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二战德国名将,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以提出以装甲部队经崎岖的阿登地区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这项极具想象力计划最终被希特勒采纳,开战仅两个周就包围了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

在1940年5月法国战役打响前,希特勒仍然预计“德国会在西线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像一战一样”。可形势并不允许德国再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旷日持久意味着消耗战,会极大的消耗国力;如果时间拖着太久,那么东边的苏联一旦备战完成可能也会不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背后捅上一刀。

苏联陈兵苏德边境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巴巴罗萨行动前期苏联损失的巨大兵力印证了这一点。

1939年在波兰布列斯特会师的苏德两军,苏联出兵波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在即将而来的苏德战争中获得战略纵深。

德国人必须要速战速决,快速地击垮法国,把英国赶回英伦三岛,避免再次出现两线作战的窘境。而要迫使一个国家屈服,就必须彻底击垮这个国家的军队。但是对于法国这种军队装备、人数、动员能力都很强的“欧洲第一军事强国”,单纯地依靠正面进攻快速击垮几乎是不可能的(参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好的办法是用一次包围战一劳永逸地解决敌人的精锐力量。

施里芬计划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吧时间拨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1882年),作为回应,法国与俄国也缔结了军事协定,形成法俄同盟(1892年)。

德国那时面对的形势与1940年法国战役爆发前的形势非常相似,同时面对法国和俄国两个强国,一旦开战就会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为此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以期迅速解决法国后掉头对付动员能力低下的俄国。施里芬预计至少六到八个周俄军才能完成动员,因而压注这个时间差,计划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击败法国。这个计划被他的名字命名,史称“施里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1891-1905年任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其一手创造的“施里芬计划”是克劳塞维茨、毛奇等西方古典军事理论的完美结晶,深刻地影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

当时法国在法德边境同样有一段“马奇诺防线”,遍布着一系列永备工事,德军想强行突破不仅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会浪费掉宝贵的时间。

于是施里芬选择从北方的比利时卢森堡三个中立国家突破,绕过南方法德边境可怕的要塞,兵锋直指巴黎,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攻势,将巴黎包围或占领后再继续南下,合围南方的法军主力,一举击溃法国。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一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虽然被人戏称指挥“愚钝”,但是在危急时刻总能沉着冷静地应对。

此时法军总参谋长约瑟夫·霞飞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也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第十七号计划”。当时进攻学说在法军内部有很大市场,深受其影响的霞飞计划重点从南部的法德边境进攻,收复1870年普法战争丢掉的阿尔萨斯与洛林,而北路则迎战从卢森堡突破的德军。

俗话说:“打得好不如接的到”,法国人的“第十七号计划”正中德国人“施里芬计划”的下怀。

红色为德军的施里芬计划,绿色为法军的第十七号计划。两个计划放在一起完全的诠释了什么叫“打得好不如接的好”。如果不是马恩河的奇迹,法国早就输了。

一战后法国继续在法德边境修筑自己的马奇诺防线。这堵现代长城原本应该是密不透风的,法国人原本计划把马奇诺防线继续向北修到英吉利海峡,但是经济大萧条极大的挫伤了法国的经济,马其诺防线既修不彻底,又挤占了原本就不宽裕的军费,导致法国在坦克等装备的更新换代出现了严重问题。

1939年-1940年1月“梅克林事件”发生前德国总参谋部捣鼓出来的黄色方案,可以看到基本还是在施里芬计划的思路内。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德军总参谋部把施里芬在30年前设计的老计划继续搬出来,修修改改,改成自己的“黄色方案”,打算故伎重演。对于这个方案,曼施坦因嗤之以鼻,认为丝毫没有“想象力”。

1940年法国的“D”计划-布雷达方案。事实上,联军计划如果在1941年准备充足的话,便可以不顾低地国家的中立地位主动取道向德国发动进攻,演绎一次“倒置”的施里芬计划。

但是法国人真的会愚蠢到重复上次战争犯下的错误吗,肯定不会,法军不会像1914年一样忽视自己国家的东北部了。法国人料到一旦开战德国必然不顾比利时等国的中立地位,悍然入侵,绕过马其诺防线,从北部进攻法,法军在北部部署了自己战斗力、机动力最强的摩托化部队,包括第七、第一集团军与第九集团军的一部。一旦战争打响就迅速往比利时方向机动,前进至荷兰的布雷达至比利时那慕尔的代尔河一带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并保护自己北方的工业基地。

(至于南部的马奇诺防线部分,法国的第二与第三集团军驻守在那里,这里多是要塞部队,基本没有机动能力)

这就是法军以“施里芬计划”为对象的“D”计划-布雷达方案。不仅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很看好这个方案,英国人也支持,因为这个方案能阻止德国获得荷兰和比利时的机场对英国本土发起空袭。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英法联军对“D”计划-布雷达方案的正确性更加深信不疑,这件事让他们确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德国黄色方案的内容。

梅克林事件中落入比利时人手里的“黄色方案”残片,目前保存在位于布鲁塞尔的皇家武装力量与军事史博物馆

梅克林事件

1940年1月10日,德军空降部队司令施图登特派第7空降师参谋赖因贝格从明斯特飞往科隆,途中遇大雾,迷失方向,迫降到了比利时境内的梅克林镇。赖因贝格身上携带着一份最新的“黄色方案”,这份最新的机密作战计划未能完全焚毁就落入了比利时人的手中。

被比利时缴获的黄色方案就是上面说过的,德军总参谋部在施里芬计划的基础上捣鼓出来的“黄色方案”。

在传统观点中以及曼施坦因自己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梅克林事件使得英法联军确认了德军的进攻计划,而德国方面不得不考虑修改的原来的“黄色方案”,于是曼施坦因趁机继续向希特举荐自己的“镰刀方案”,最终被采纳。(对,曼施坦因自己贴金的可能性很大)

也有学者指出在梅克林事件之前德国已经对阿登-色当一线感兴趣了,因此大胆猜测梅克林事件是德国情报部门精心谋划的一个圈套。

施图登特当年的迫降地点

镰刀——曼施坦因的陷阱

出其不意地从通常认为不适合军队机动的阿登森林进攻,像一把镰刀一样向北闪击法国,装甲部队往英吉利海峡方向狂奔,最终合围按照“D”计划在法国北部/比利时作战的英法联军部队,是为曼施坦因为英法联军布置的陷阱。

曼施坦因的计划,红色即为A集团军群的进攻路线,像一把镰刀一样横扫法国,切断北部英法联军与后方的联系。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短时间内机动如此长的距离被古德里安等人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阿登森林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不适合军队大规模机动的地方,地形崎岖,森林密布,传统的步兵部队行军不易,更不要提大规模的装甲部队了。因此法国对这个地方的防御并不重视,仅仅布置了7个装备不全的二线师,这些部队严重缺乏反坦克炮,而每个师负责的防线大约有15-30公里长,几乎是理论上步兵师可以防守的防线长度的三倍。

阿登森林地区同时也是法国第九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的防线交接处,属于“二不管”地带,既不是各自集团军的防御重点,指挥也容易产生混乱,部队协调能力差。

阿登森林虽然地形崎岖,但不缺乏道路,坦克自己也能压倒一些树木,在现代工兵部队的协助下,只要守军不大规模的进行干扰,装甲部队在这个地区行军其实并不像传统军事界观点想的那样不可能,茂密的森林反而能为军队调动提供天然的掩护。


阿登森林的道路,训练有素的德国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花了两天就通过了法国人眼中的“天堑”。

经验主义帮了倒忙,法国人自己认为的防御“天堑”恰恰是曼施坦因眼中的“破绽”。

说从阿登森林突破完全是因为曼施坦因的灵光乍现其实有失公允。事实上,德国情报部门早已摸清了英法联军开战后的动向与作战序列,情报显示法军在阿登地区的第九集团军及其虚弱。这个情报呈交给德军高层后,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立即说:“敌人的薄弱点就在这里!我们将从这里突破。”

法国情报部门也收集到了有关德军将重点从阿登森林突破的情报。在1940年3月份,他们注意到德国人突然开始研究起色当至阿布维尔的每条桥梁的承重情况、河流的水文资料,但是“麻木不仁”的甘末林将军对这些情报并不予以理睬。

阿登地区。1944年末德军故技重施,在这里闪击美军,发动了阿登/突出部战役。

曼施坦因把7个装甲师在内的40个师(A集团军群)部署在这里,越过阿登森林后,从色当突破,强渡默兹河,然后向北进攻,一举包围在比利时作战的英法联军主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一场闪电战。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跃出并且强渡默兹河,必须快速,否则待法国反应过来,发现德军的企图后,不仅会调集重兵进行围剿,而且主力也会主动从比利时撤出避免被围。计划同时要求部队要闪电般的瓦解法军的防御,击溃法军预备队(特别是法国预备装甲师)的反补,扫除从色当通往英吉利海峡的一切障碍。


1939年波兰战役结束后,接触到德国“闪电战”巨大威力的法军开始组建所谓的预备装甲师,预备装甲师被设计成战区总预备队,对突入进来的德军坦克进行反击,这正是古德里安等人最怕的——“装甲部队最怕遇见的就是敌方的一只装甲预备队的反扑。”

曼施坦因的计划能否成功实现,也依赖于英法联军的主动“配合”,为此德国进行了很多欺骗活动。除了计划从阿登森林突破的A集团军群要努力的掩盖自己的集结活动和作战意图外,从荷兰-比利时方向进攻的德国B集团军群要努力吸引英法联军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比利时越陷越深,直到无法脱身。

甚至有学者大胆认定认为所谓的“梅克林事件”本身就是德国欺骗活动的一节,故意献出自己的假作战方案,让甘末林和英法联军对自己的“D”计划信心满满,殊不知已经进入德国人的圈套。

自己打得好不如敌人接的好。

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总指挥,虽然战前甘末林将军在德军都有颇好的声誉,但是时任法国总理雷诺很明确地指出他“麻木不仁”。

最好的作战计划一定是按照敌人最新的作战计划,针锋相对,掐着敌人计划的破绽制定的。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国B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荷兰比利时,两国支撑不住,向英法联军求援,联军总司令甘末林遂立即下令部队按照预定的“D”计划进入比利时。听到联军进入比利时消息的希特勒大喜过望,对随从说:

“当敌人沿着整个前线行进的消息传来时,我兴奋地留下了眼泪。他们落入了我的圈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