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看完这本书,不知道怎么的突然想起这句话,竟还兀自感动了一番。回头想想,这本书里所描述的12个闪耀时刻的主人公,似乎大多数都是在从事他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事业,而且,竟往往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或许,有些时候,失败比成功更值得记住。
本书的作者是茨威格。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始于他的代表作之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小说,他曾经被誉为二十世纪德语中短篇小说三大家之一。他细腻温柔、偶尔激情澎湃的触笔,也表现在他的传记作品中。是的,使他斐身世界文坛的成就除了中短篇小说,恐怕就是传记了,比如他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罗曼罗兰》等,都是传世佳作。
虽然介绍时总是说他是奥地利籍,可事实上,出身于奥匈帝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的他,家乡在如今的政治版图上已经不存在,1942年,他在看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的前夕,与妻子双双绝望自杀。当时他逃亡到巴西,巴西总统甚至给他举办隆重的国葬,这一至高殊荣给了一个异国作家,也是比较罕见的。
说回这本书,相较于作者其他的传记类作品,这本就是个小书,两天翻完绰绰有余。可是它又有些不同,如同我的书评标题所言,这是一本用小说的方式写传记的历史书。首先在我看来,它算得上是个历史讲述者。历史本来就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每个人读历史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你读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领悟到大江东去浪淘尽。而将历史事件描绘出来,考验的又是描述者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本书从标题到内容,表达的都是所谓的英雄史观。
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样一些戏剧性的时间,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书中各处也都表现着作者对于某一时间或者某一时刻的特殊“天赋”的降临的虔诚。例如对《马赛曲》创作者的描述,有些隐隐的同情惋惜,但却又冷峻客观的表述,当这样的一瞬间降临到一个普通人身上时,这一辈子或许一次也就够了。
虽然英雄史观的确是有些道理,英雄般的人物在历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会改变历史前进的轨迹。然而,一个人做出的选择总是跟他所处的环境和历史阶段有关,而这就说明了做出某些行为和决定的根源,还是在历史本身。有些事情是注定发生的,历史并不是偶然事件的简单集合。
其次,它是本传记类作品。纵观本书,撇开茨威格的历史观不说,他讲述历史的方式有其独特之处。本书曾经有个副标题——十二幅历史袖珍画。茨威格讲述了历史上12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无论是穆罕默德二世、亨德尔、列宁、菲尔德等人的成功,还是拿破仑、斯科特、威尔逊的失败,作者似乎是在讲故事,但是又似乎是在为这些人写个长篇的墓志铭。
茨威格并没有对任何人进行歌功颂德,也未曾表达对某些行为的歧视和鄙夷,这些人都具有执着的精神,同时充满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即使是70高龄的歌德向一位十几岁的少女求婚,在作者看来依旧美丽。即使是葬送了拿破仑事业的格鲁西,依然帮他解释了原因,并在最后尽量客观的进行赞扬。
最后,他选择的方式是小说体。很多人都会在说,我很喜欢写故事,写小说,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去讲好一件事。那么这本书值得看一下,每个闪耀时刻,都是一个短篇故事,通过充满节奏感的表达,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悲愤交集,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画面感极强,甚至让人起鸡皮疙瘩。对于故事的脉络、人物关系的梳理、周边环境的描述和心理动态的衬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多少历史书籍枯燥无味,最后要不成为老生常谈的说教,要不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亦或者成了处世哲学的附庸品。而又有多少传记作品铺陈无新,充满强烈的个人意愿并断裂式的看待某一个人的一生。这本小书倒是从另一个角度,读出来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不得不表达一下遗憾,如果这本书里有涉及到亚洲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那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