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关于在印度的那段生活,Bion写了9个小节。
下面是我对第1小节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
1、家族族徽
2、家庭肖像
3、客观世界Vs.个人体验
4、"王"与“后”
5、代际传承
6、手足之争
7、打破砂锅问到底
【1】家族族徽
“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 圣歌 127. i
由此可以看到Bion家族的背景。
接下来,主人公出场了。
Wilfred Ruprecht Bion 于1897年9月8日出生于印度。
【2】家庭肖像
如果说照片倾向于记录事实,那么肖像可以更多表达的就是个体的感受了。
Bion对早年的记忆是从家里的“女佣(ayah)”开始的。
之后,引入了妹妹,以及置于(被)比较位置的母亲。
父亲的加入要更晚一些。
想象着一个长镜头跟随着Bion的描述,从一位女佣转到看着女佣的Bion自己和妹妹——在两个小孩子的眼中,他们喜欢这位女佣,她很老了,有200-300岁那么老,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的母亲不同,母亲害怕老女佣会死。
之后镜头转向坐在母亲腿上的Bion。
Bion感觉“ 温暖 (warm)”、“safe(安全)”和“舒适(comfortable)”。
但是突然变了,又“冷(cold)”又“可怕(frightening)”,就像“多年后学校服务结束时一样,当门打开时,一股寒冷的夜风似乎轻轻地从布道加热的小教堂里叹息。”
“请把我变成一个好男孩。”
不安,焦灼,离开这怀抱,从母亲的腿上滑下来,去找妹妹。
夜晚时分,在油灯下,在旅行风琴旁,母亲挑选了两个孩子可以加入其中一起唱的曲子。
【3】客观世界 Vs. 个人体验
相比于有的传记作品,准确是第一要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指导原则是翔实无误。
Bion的故事则是充满了个人体验,这些描述把人带入他的内心世界,体验着周围的人、周围的这个世界。
形容女仆的“老”,不是具体的年龄,无需去查找、写出她具体的出生日期,而是感觉上的“老”,二百到三百岁的老。
(有点像我小时候对爷爷奶奶的印象。很老。有时也会遇到更老的人,心里感叹,还有这么“老”的人。)
一个人依据感官所经验到的信息,想象着、逐步构建着自己的世界。
夜晚,歌曲中的“青山"和"镶满珠宝的小城墙"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了好久——好多年——才明白。
(小时候,从爷爷奶奶家,到打水的井,到赤脚医生家,到一些小伙伴家,那些道路,也是慢慢才清晰的,村里的学校,原是一座庙,几十年之后,再次看到荒草中的它,已经完全不认识了,恐怕,我的小学,也只留下类似梦一样的记忆了。)
后续还有,“金糖浆”的“金”,“你都问了一百次”的“一百”,母亲的“忙”……都在回答Bion这个个体的疑问。
【4】"王"与“后”
和女仆的亲近,对母亲的矛盾体验,从侧面标注出母亲在Bion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此,联想到亚隆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妈妈,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
母亲的权威体现在,她可以找到你,但是你找她的时候她总在“忙”。
而且对Bion和妹妹冲突时似乎有掌握对错、生杀、奖惩的大棒。
【5】代际传承
Bion单独和妹妹的那场——书中的第一场——冲突中,Bioni是依着母亲的音调和妹妹说话的。
孩子正在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
甚至在说话之前。
【6】手足之争
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回答而是被恼怒地骂回来。
Bion大哭。而小3岁的妹妹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发出"Wow"的感叹声。
Bion观察着妹妹,观察着妹妹和父母的互动。
Bion把妹妹带到一个角落。
准备解决点什么问题。
此刻,只有兄妹两个。
“你是一个非常非常顽皮的小女孩(You’re a very, very naughty little girl)” Bion说,以“尽可能地贴近妈妈的语调(keeping as closely as I could to my mother’s intonation)”。然后,Bion“小心翼翼地打了妹妹一耳光(I, very carefully, boxed her ears)”。
Bion积压了一些来自父母的情绪?转移到了妹妹身上?
还有对这个新来者的嫉妒和愤怒?
以母亲的语调,就像是以母亲自居,在妹妹面前,自己就是权威。
“小心翼翼”地“打耳光”。似乎在试探。亦或有两种力量在博弈。
“结果是灾难性的”。
女佣迅速叫来母亲,妹妹迅速恢复,她的叫声和指向哥哥的手指,由于得到母亲的加持而威力倍增。
“Arf Arfer”
Bion内心求救的声音。
第一次出现在不想继续待在妈妈腿上的时候。
这个干了坏事、错事的、可怜的男孩,摇摇晃晃的,有点丢了魂儿。
母亲拿两个孩子毫无办法。
父亲出现了。接手了。
父亲一开始的和蔼耐心给了Bion一个回过神来的空间。
是啊,为什么打妹妹。
好不容易找到一丝答案。
父亲却变得更快,把他拎起来"一顿好揍(a good beating)"。
[英语里面也有这个词:-)]
对父母的恨,在那一刻,强烈,而且,以为是永恒的。
这一切看似很快的被抛掷脑后。
然而,父母看到孩子有了一些不安,而两个孩子没有那么亲密的玩耍了。
【7】打破砂锅问到底
“金糖浆是不是金子?”
Bion问了父母,但是父母的回答都不能令他满意。
此处,我们看到父母是不一样的。
母亲是“真的不知道”,“努力”,但是,似乎和Bion一样“困惑”。也许母亲困惑的是儿子提这样的问题。
父亲则把问题弄得更“复杂”,最后“累”了。也许父亲努力用毕生所学去回答儿子的问题,奈何,用来回答问题的答案却成了新的问题。
Bion的好奇心推动他不断的问,想得到答案。
父母,似乎被逼到了墙角,无奈之下,生气的回答,你都问了“一百遍”了!
“一百遍”!!!
这好像是早于Bion从1到100的学习。
不是1、2、3、……98、99、100的100。
是令人很烦的意思。
Bion看到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两者之间巨大的鸿沟。
Bion发展着自己的第六感。理解。探索。
或者把一些问题留给自己。
(想到“金糖浆是不是金子?”的一个中国版本:“脑白金是什么金属”:-))
【小结】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客体”。
“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从小认识的人、地方、东西,住在我记忆中的某个地方,在那里,我们常常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