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了一下第6章:建立培养人才机制。
拆分这个题目来看一下,人才从哪里来呢?无外乎两种,“输血”和“造血”。那到底是要选择“输血‘’,还是选择“造血”呢?
其实这两种选择,跟企业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企业正在高速发展或要进行战略转型,“输血”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而长此以往,大量新鲜血液进入,也会破坏组织原有的形态,带来挑战。比如影响内部士气、企业文化难融合等现象。
最佳的方式是,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孕育人才培养的文化,这样才能支撑企业的高速发展和战略转型。
当然,模式匹配得当,也不意味着人才培养之路会走的一帆风顺,也会不时出现艰难和险阻。比如:
☆ 将人才培养等同于培训课程:常用的指标有培训了多少天,投入了多少成本,送多少主管读MBA等等。
☆ 将人才培养等同于做中学:赶鸭子上架,边做边学。实战性强,但对人才培养缺乏计划性。很少针对人才角度,提供合适的锻炼。
☆ 人才培养过度依靠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力部门在没领到的直接参与下,也会推动乏力。
☆ 人才培养过度依靠个别主管的主观判断和方法:这种情况容易形成“拍马屁”的企业文化,选出来的人未必是最能干的人。
那如何才能做好人才培养呢?可以参考通用电气的“小房子”人才发展框架。(插图)
1. 以身作则:高层领导的哲学和参与:包括了要有可传授观点和时间精力的投入。
可传授观点是领导者基于个人的成长和工作经验,自我检视整理和总结出一套自己深信不疑的、有关企业成功所需的人才特质的可传授观点。比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提出的“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指的是企业家的言传身教,比如参加人才的评估和选拔、担任内部讲授授课、担任导师,并且定期回顾公司人才培养的进展。
2. 公平游戏规则:识别人才标准和流程
选拔真正能干的人才,传递绩效导向的文化,公司需要客观清晰的人才标准以及透明客观的选拔流程。
人才选拔机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选拔标准、评估工具和选拔流程。这个其实也很符合我之前做内训师招募的设计方向。
而想要做好选拔体系,离不开领导层积极参与人才选拔,对人才的关注要考虑能力要求和业务需求、组织能力协调是否一致,选拔标准除了业绩外,也要看员工未来的潜力。
评估工具多样、标准以数据说话:360度评估、两三年的业绩、面试等。
跨部门、跨事业部比较人才:不同的视角对人才有不同的看法。
定期审议人才库中的人才:人才库要有灵活性,能进能出,才能确保里面都是最出色的。
清楚地沟通选拔的标准和流程
明确了企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和人才所需提升的能力之后,企业必须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实战锻炼的机会。
3. 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培训系统
针对不同层级能力要求设计培训项目
投入充足资源开发多种学习手段
领导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好的领导,应该是好老师。
4. 持之以恒:可量化的评估体系
建立可量化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各级主管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并切实贯彻执行人才培养的各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