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朱光潜的了解仅为“美学大师”,在百度查阅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对哲学、历史和文学都有系统的研究,甚至可以说,他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先河。他早年的著作《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至今仍是美学研究的经典论述。
我曾以为,把美当做一门科学来研究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而且很不实用。什么是美?见仁见智。读完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发现生活之美,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书分了四个部分:世间一切是生活——培养生活情趣,提高修养;美为生活第一乐事——懂得审美才能活得快乐;人要活出一种美的意境——文学和艺术创作;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美学理论。
除了第四部分因为涉及很多哲学思想,略嫌深奥、枯燥,其他文章都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犹如一位老者、师长在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让我受益匪浅。
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我深以为然。一个忙碌充实的人是没有时间“愁苦”的,只是一味愁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谓“柳暗花明”,需要我们在“山穷水复”之际,继续往前。一个人的成熟是从懂得排解烦忧、调节情绪开始的。
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我屏蔽社会新闻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有朋友说,写公众号,当然要追热点才能提高收听率啊!而我,尝试着尽量不受嘈杂世界的影响,回归内心,觉察自我。我以为,人最宝贵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在一片静默中,感受这个世界。
先生在谈“消遣”时说:从消遣一点看,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生命力的低降。
有道理!如果把消遣看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那么全民都在乐于什么消遣,是很可以代表民族精神状态的。前两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西方对我国民众精神层面的毒害是从强化娱乐入手的,现在,他们得逞了,娱乐明星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科学家。不知道为什么,在这空前繁茂的娱乐精神面前,我总感到荒凉和寂寞,感到无力和颓废。
先生喜欢质朴的自然之美:
我欢喜一切生物和无生物尽量地维持它们的本来面目,我欢喜自然的粗率和芜乱,所以我始终不能真正地欣赏一个很整齐有秩序,路像棋盘,常青树剪成几何形体的园子。
相比精致,更爱粗放;相比刻意雕琢,更爱自然随意。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
作为美学大师,先生的文学功底十分了得。他在一篇写花会的散文中写到:
“在太阳之下,花光草色如怒火放焰,闪闪浮动,固然显出山河浩荡生气蓬勃的景象,有时春阴四布,小风薄云,苗青鹊静,亦别有一番清幽情致。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文字之美,简直令人唇齿留香。
先生这样看待艺术的作用: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实际上,不止是那些湮没在岁月长河的过去,我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实在是知之甚少。如果说,人们寄希望于科学将逐渐解开迷题,那么哲学和艺术,则是这希望的源头。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格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这几段文字我忍不住摘抄下来。在先生眼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是一幅画,是一部书,是一首歌。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你会交出怎样的作品?我希望自己至少做到两点:不俗滥,真本色。若能再进一步,就是“能认真,懂豁达”。这一生,做到不虚伪,不矫饰,不演不作,从容求真,本色生活是英雄。
最后,让我以先生的话与诸君共勉: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potentiality)才大。这种可能而未能的状况就是无言之美。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出;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以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是!”的失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生活如此之美,人生如此之美,尽情去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