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了,昨天竟然暴雨一天。今早起床,出了卧室往外看,屋外晴朗起来了。心情顿时好了起来,阳光是有抑郁疗效功能。尽管还在懊悔昨夜有到一点钟才睡觉。
打开得到app,选了听《落差》这本书。现在想起来这本书还有三两分钟没有听完。现在只想起来一句话:“大脑中控制情绪的区域和理性思考的区域无法同时工作”。书中举了个例子。是说,第一组实验让参与者们看一张求婚的照片,扫描人脑,发现控制情绪的区域活动很明显,而如果眼参与者们看照片的同时数一下照片中有多少人时,这个区域明显不活跃,而理性思考区域活跃。
的确如此。当自己沉湎于情绪时,理智就丢失了,情绪越来越强烈(沮丧、失落、愤怒、激动)。但开始理性思考思考时,情绪会趋于越来越平静。这一点,深有体会。以后可以用这一结果的方向方式,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比如,我昨天特别沮丧,沮丧起来我就特别想吃零食,甚至晚上回来十点多还想跑去超市买零食。小区附近超市关门早,于是把冰箱里的手抓饼都开锅煎了吃。两个煎饼,一个苹果,于是撑到晚上一点多才睡觉。而一吃东西,我就特别想看电视,而一看电视也会特别想吃东西。这两样东西,像恶魔一样纠缠我。
而问题根源在于,怎样又沮丧了?早在前天晚上还无比自觉地想,我终于可以开始慢慢摆脱那两样恶魔了,我每天晚上回来都写作,嗯,写作来拯救我。
怎么突然就沮丧到又想吃吃吃呢?说好的写作,被我的吃吃吃代替了。这还得从“写作”说起。前天参加的读书会,晚上回来吭哧吭哧,花了四五个小时,写了一篇作业。今天,读书会的公众号发了出来,主推的是古之(主办者)的作业。古之的文章读来,又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缓缓诉说的感觉,再读我的文章,啰里八嗦不知所云的流水账,完全没有重点没有主题,就是今天从简书上看到“自己写的都是文字垃圾”。
这“沮丧”一来,我除了想到自己的“文字垃圾”,还想:分享会的小伙伴们怎么看?古之怎么看?以后别再去分享会了吧。写出来这么一坨屎,谁稀罕啊,以后还是别吆喝着自己要写作业了。我是永远都写不好文章的。
(我天,这些都是《落差》里讲的:除了真正的烦恼(此处的“文字垃圾”),假烦恼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可怕)
这就是自己陷入了“沮丧”这个情绪,而又对这件事进行了过多带着情绪的解读。其实,正确的操作应该对“文字垃圾”进行理性思考,比如:我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何处,如何将啰里八嗦精简,如何像古之学习让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而非割裂得零零散散,如何提取文章的主题思想,甚至自恋些想出一些可取之处,再或者抛开此事,想谁在意你写得有多烂呢。
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让自己沉溺在情绪沼泽。近来,因代码、案例、功能测试,想想一堆无从下手而容易陷入逃避(用其他杂事逃避),实在是要用理性思考,一步步来,不能让自己陷入无可自拔的惶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