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点问题
我们团队的故事卡片缺少重要性和故事点,缺乏数据的沉淀无法度量生产率。需要对故事点做后期统计。
故事的演示等同于wiki里的需求故事里的验收标准。用于设计开发人员更加清楚故事细节。
让产品backlog停留在业务层次上。
计划卡片做故事点估算。
0=“这个故事已经完成了”或者“这个故事几分钟搞定”
?=“我没想法”
咖啡杯=“我太累了,先歇会。”
当故事点数太大则需要拆分成更小的故事。
故事的大小在2-8人天。
2. Sprint计划会
产品backlog对应我们团队confluence的02需求模块,但由于我们没有对故事进行重要性打分,所以并没有做sprint计划会,但我们做了故事地图全景的需求梳理会议,该次会议上基本确定MVP,并将其作为第一个迭代的sprint backlog;然后还在confluence建立了迭代日历。后面的迭代中也将需求梳理会作为一个探针,在前一个迭代的第二周周一举行,由产品经理(产品负责人,业务),开发共同确定下一个迭代的故事列表(sprint backlog)。
3.质量与范围
牺牲内部质量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想法。现在节省下来一点时间,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就要一直为它付出代价。一旦我们放松要求,允许代码库中暗藏问题,后面就很难恢复质量了。团队共勉。
如何能不降低质量,缩小范围。减少这个迭代的故事数量,优先级低的故事放到以后再实现。
4.时间盒
时间盒原则控制会议长度,提升会议效率。
5.产品backlog到sprintbacklog
从产品backlog到sprint backlog,要结合团队的生产率,投入和故事点数,由团队决定。Sprint backlog是产品backlog中的一个故事快照。它表示团队在这个sprint中承诺要完成的故事。
6.索引卡的好处
大家站起来四处走动=>他们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清醒,并留心会议进展。
他们有更多的个人参与感。
多个故事可以同时编辑。
重新划分优先级变得易如反掌——挪动索引卡就行。
7.故事和任务
故事是可以交付的东西,是产品负责人所关心的;任务是不可交付的东西,产品负责人对它也不关心。
实践TDD(测试驱动开发),几乎每个故事的第一个任务都是“编写一个失败的测试”,而最后一个任务是“重构”。
避免技术故事。
8.任务板警示标记
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让团队成员对看板越来越深入理解,明白哪里存在问题。
针对团队成员单独的问题,则单独指导改进。
比如站会时“我不知道今天干什么”的成员,让站会继续下去,站会后解决。倘若问题依然存在,就需要衡量一下这个人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如果他不是太重要,就试着把他从团队挪走,如果他确实重要,就试着让他跟别人结对,让另一个人充当他的“牧羊人”。
9.让团队坐在一起
互相听到,互相看到,“隔离”。
10.Sprint演示
Sprint都结束于演示。非常认可。
团队的成果得到认可。他们会感觉很好。
其他人可以了解你的团队在做些什么。
演示可以吸引相关干系人的注意,并得到重要反馈。
11.回顾会
潜在主题:“我们怎样才能在下个sprint中做得更好”。
Good
Could have done better
Improvements
圆点投票的民主原则。
每个sprint只关注几个改进就够了。
12.TDD
TDD的确是XP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投入,它跟结对编程的结合,简直是珠联璧合、天下无双。但TDD比较适合于新系统,而对于遗留系统实施TDD想对要困难很多。同时TDD也催生增量设计,避免了前期的过度设计,好的想法会在TDD的过程中自己冒出来。
13.Sprint之间的休整时刻
“实验日”——分享日。关心员工成长进步。
14.最佳团队规模
更多开发者=更多复杂情况。
7+/-2效应。
“因为Scrum必须针对每一种不同的环境来进行具体实施,所以很难站在通用的角度上讨论何谓最佳实践。”作者放在结尾的一这段话相当的靠谱和诚恳。没错,scrum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实践,只有在指导思想框架下的适合本团队的相对的最佳实践。这才是追求真理之路上应该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