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路过西关菜市场,闻到一股浓浓的爆米花的香味儿,馋的我直咽唾沫。由于天色已晚,就没停下来。回到家,一连几天都在回味那爆米花的香味儿。
今天上午忽又想起,于是,架上炒锅,放上玉米,不一会,一股爆米花的香气便蔓延开来。没放油,没放糖,更不要说黄油之类的食品添加剂了,就这原汁原味的玉米的香味。迫不及待的放一个在嘴里,嗯,就是小时候的味儿,这种粮食特有的香味在嘴里弥漫着,虽不及现在大街上卖的甜腻,香脆,但那种久久弥漫的特有的粮食的香却是大街上的爆米花不曾拥有的。有那么一点硬,让你的牙感觉一种对抗的力量,细细的品,慢慢的嚼,香味儿便在你的唇齿间游走,感觉好极了。
一边品尝着这人间美味儿,一边回忆着小时候蹦爆米花,吃爆米花的情景。小时候的农村,一到冬天就有走街串巷蹦爆米花的。摊子往那儿一支,立刻聚拢了一群闲来无事晒太阳的人。于是,整个村庄便热闹起来了,有大人带着孩子回家拿玉米的;有争着抢着排队的;有看热闹的。不一会,摊子周围便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了。小孩子只好找个人缝使劲往前挤。只见那个人放好风箱,支上炉子,放上煤炭,点上火。把玉米倒入手摇式爆米花机里,拧紧盖子,放在碳火炉上,一边拉风箱,一边不停的摇动机器,一连串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几分钟后,蹦爆米花的人把一个袋子套在机器上,拧开盖子,只听“砰”的一声惊天巨响,玉米就成了爆米花。每次掀盖子的时候,我就非常害怕,总是躲得远远的,好像那就是个炸弹,一不小心便会把我炸的血肉模糊。有时,袋子套的不严或袋子有个洞什么的,爆米花就飞的到处都是,小孩子便会一窝蜂似地跑上去抢。这时是没我什么事的,我躲的远,等我回过神来,地上的爆米花往往都被抢没了。
不是每个家庭每次都会蹦爆米花的,不仅是因为粮食稀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蹦爆米花需要加工费。一茶缸(那是是用搪瓷缸来量玉米的,我们往往把把搪瓷缸叫成茶缸)玉米要5分或一毛钱的加工费。在那个玉米才两角钱一斤的年代,几分钱的加工费对很多家庭来说也是个巨额的开销。所以爆米花也是奢饰品。妈妈每次把蹦好的玉米花都放在一个布包袱里,然后挂在房顶上的竹篮里。每天早晨,妈妈早早的起床做饭,为了让我们姊妹几个老老实实的待在被窝里,不影响她干活就每人分上一两把爆米花,我们便在被窝里享受这人间美食。那时候是没有塑料袋,所以,爆米花放着放着就绵了,可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对它的喜爱。
记得刚上班的那几年,下班后蹦两袋爆米花,约几个好友,一边吃着香甜的爆米花,一边打打扑克,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不开心不快乐。我们不是一家人就像一家人,那叫一个惬意。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好幸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的生活也极大丰富起来。饼干、蛋糕……各类零食应有尽有,可爆米花依然被很多人喜爱。现在制作的爆米花机器也由原来的手摇式的炭火炉,变成了气或电的了,干净方便卫生。以前只放点糖精,而现在由于添加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口味也丰富多彩起来。现在的爆米花虽然口味多,口感好,可我依然喜欢儿时的感觉。那种原汁原味的粮食特有的芳香是永远无法释怀的记忆。
科普一下
“龙抬头”人们吃爆米花
民间习俗中,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爆玉米花。
根据北方民间的神话故事,“金豆开花”的爆米花用以解救龙王为人间降雨。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有关中国爆米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宋朝。当时的诗人范成大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颇有生活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