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上一篇继续分析,上一篇我们讲到甄宝玉只是贾宝玉的梦幻和镜像,那么,作者究竟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甄府和一个甄宝玉?
从作者对甄家的描写来看,太祖皇帝巡游时甄家曾接驾过四次,这似乎在暗示甄家就是清朝初期的曹家。因为当年康熙皇帝四次南巡都是江宁织造曹家接驾的。
甄家给贾府送的礼品,作者清晰地记录着:"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官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这几乎等于是直接告诉读者甄家(也就是曹家)江宁织造的身份,而前面什么金陵体仁院总裁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官职名。
作者要写《红楼梦》这部书,很大程度上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的,在此之上再加上虚构。他亲身经历了曹家的由鼎盛到衰败以及后来的抄家,他要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并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怀。但他不能写作太真实了,否则就会给自己和全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他将朝代年纪隐去,地域邦国失落无考,虚构出一个大家族——贾府来,写这个家族的逐渐衰落,写这个家族中一个贵族少年的悲剧。他尊崇女孩,他厌恶经济仕途,厌恶黑暗官场,不愿走仕途之路。他不被世人理解,他愿守着洁净的女孩们了此一生,但洁净的女孩个个薄命,连他最爱的那个知己也香消玉损。
真事完全隐去了固然安全了,但作者似乎又不甘心,他又想暗示读者,这其实写得就是他们家族的真实经历,而这个贵族少年身上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因此他又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个甄府和甄宝玉 。
第75回甄家获罪抄家,后面贾府也被抄家了。作者有意留下线索,暗示读者,这本书所写的贾家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江南甄家(曹家)的故事。
甄家是贾家的蓝本,而不是像王家、薛家、史家那样,与贾家是并列的关系。这也就是"护官符"中没有甄家的原因所在,它是独立于文本中四大家族之外的,放在文本中起到暗示读者的作用。
如此看来,贾宝玉也不过是作者的一个虚构,哪有什么真的呢?
从前八十回看,甄宝玉与贾宝玉是可以合二为一的,甄宝玉完全是贾宝玉的梦幻和镜像。
有人说甄宝玉写的是作者真实的自我,贾宝玉写的是作者理想的自我,甄宝玉与贾宝玉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命运结局也不同。这种说法凭借的是后四十回高鹗续书中的情节。
第九十三回,高鹗便让甄宝玉"改邪归正"了,甄家奴仆包勇投靠贾府,向贾政描述了甄宝玉的转变:大病了一场,幸喜后来好了,说是梦中到了一座牌楼那里,进了一座庙里,见了好些柜子,里头好些册子,见了无数女子,说是多变了鬼怪,也有变骷髅的,吓急了便哭喊起来。老爷知他醒了,连忙调治,渐渐好了。从此改了脾气,惟有念书为事。
高鹗续写的这个情节是由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而来的,不过这个情节的设定合了宁、荣二公的意,经过梦幻仙姑的启发,宝玉彻悟,从此走上仕途。不过如果曹雪芹存了这个念想的话,《红楼梦》大概第六回就可以结束了,皆大欢喜,一场团圆喜剧。那《红楼梦》还有什么意思?根本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了。
甄宝玉由梦境改了性情,放在《红楼梦》这部书的价值体系中不免让人失望。
高鹗还在第115回中安排了甄宝玉与贾宝玉的真实相遇与交谈,这时的甄宝玉已经满口仕途经济学问以及为忠为孝的高论了。这让贾宝玉好不失望,甚至连这个和甄宝玉一样的相貌都不想要了。
甄宝玉后来还中了举,振兴了家业,娶了李纨的堂妹李琦为妻,有了一个小团圆的结局。
有人说甄宝玉写的是真实的作者,在经历磨难波折之后向现实屈服了,一改少年时的性情,从此走仕途正道,才不违背父兄教育之恩。贾宝玉是一种理想,而坚持理想的结果就是造成悲剧。
我不认同这种看法,除非曹雪芹得了精神分裂症,才能够既坚持理想,又屈服于现。
我们需清醒一点:那就是,我们看到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情节的设定未必就符合曹雪芹的本意。
高鹗的思想与曹雪芹的思想其实差别挺大的,曹雪芹要写一部由鼎盛到衰败的悲剧,而高鹗满脑子"家道复苏"、"重振家业"的想法。所以,我们在续书中看到的是甄宝玉"改邪归正",走上仕途之路;看到的是贾宝玉丢了玉从此失魂落魄。贾宝玉只有丢了通灵宝玉(理想的象征)才能与宝钗结婚,才能去参加科举。
高鹗给甄家安排了甄宝玉走上仕途、重振家业的圆满结局,给贾家则安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苏"的结局,只有这样续写高鹗才对得起圣主隆恩啊。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是会受其身份影响的,高鹗本人就是一个走仕途之路的读书人,而且还走得很顺利、很成功,取得了殿试三甲第一名的好成绩,历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等官职。他和曹雪芹是完全不一样的读书人,他对《红楼梦》的续写自然就受他自己身份的影响。
我们不是说高鹗走仕途之路不对,只是他与曹雪芹的偏差有点大。
明白了高鹗的身份,自然不难理解续书为什么会写甄宝玉走上仕途、振兴家业了。彻底的悲剧只能由曹雪芹这样半生潦倒、一事无成、落魄穷酸、受尽世态炎凉的人才能写得出。
甚至还有人说,让薛宝钗嫁给甄宝玉,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才是天作之合,这样的设想固然完美,但与作者曹雪芹的理想大相径庭。
总结一下:
在《红楼梦》的文本中,贾宝玉是作者描写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甄宝玉是贾宝玉的梦幻和镜像。
作者设置一个甄府和甄宝玉,是为了暗示这本书所虚构的故事是有真实蓝本的。
贾府和贾宝玉是在真实蓝本之上的虚构,跳出小说文本,贾宝玉也是假的。
续书所写的甄宝玉走上仕途、重振家业是不可信的,既不符合曹雪芹的理想,也不符合曹雪芹的现实境遇,这是高鹗的虚构,符合高鹗的理想。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搞明白了吗?其实搞不明白也没有关系,作者曹雪芹就说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有人也许会说,看了你写的,甄宝玉贾宝玉都是假的,那《红楼梦》还有什么意思?
人物是假的,但是所寄托的作者的理想是真的,书中揭示的思想道理、人情冷暖、审美意趣也是真的,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红楼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