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经常在聚会中沉默寡言,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好像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反思自己。别人找他聊天他也是礼貌性的回答,但是很难走入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虽然有时他们会突然间逗比的让人捧腹不止,但其实在逗乐别人的同时他们对别人的评价也非常在意,他们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自责很久,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就好像别人扔给他一个松果,他能脑补出一个冰河世纪。
其实我挺羡慕那些可以毫无顾忌的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人。
我是那种既怕被拒绝会掉面子会特失落,又担心别人会怀疑我心机叵测,图谋不轨,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很优秀,不一定能配得上人家的品味。
事实上,别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那么在意我们,顶多是其他人偶尔看了一眼就接着忙他们自己的事情了。而我们则一直沉浸在喜不喜欢啊,丢不丢脸啊,别人会怎么想我啊这种只会自己觉得尴尬郁闷难过的事情里。
我现在才意识到,其实我们终其一生,都是要摆脱别人的影响,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在喜马拉雅听到这样一句话:
20岁的时候,我以为全世界都在看我,我就是宇宙的中心;40岁的时候,我想可能还有一群人喜欢我,我不肯放弃;60岁的时候,我才真正接受,真的没多少人在意我,我有点后悔,这个时候才开始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模样。我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花费时间去在乎不怎么在乎我的人。
顿时生出一种悲悯的感觉!
安静想来,其实我们都无法做到让大家都喜欢我们的,我们无法做到完美,所以评价一个人,我们只需要看他在面对那些不喜欢的人时,真实得有多精彩就足够了。
无法做到完美,只要真实就够了。
村上春树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么: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我想有人有时会和我一样,特别特别想做成一件事情或者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可能我们会被那些喝着啤酒撸着串、时不时给你说几句大道理的成年人;那些在暗处等着看你笑话的某某;或者是那些在大事上随意否定你的“评委”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现在啊,我不想要再管他们了,不要去care 那些所谓的道德绑架,我只需要想的是,我真的喜欢吗?我真的热爱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试试看好了,在还年轻的时候,多一些信仰,少一些欲望,没有什么是比这更美的了吧?。毕竟你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好好照顾好自己,爱护好自己,你又如何能去给予你爱的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呢?
那些所谓的人生哲言、爱情宝典、心灵鸡汤,这种动动嘴皮子的事情都不能帮助你接近幸福、找到可爱的另一半,或者事业上彻头彻尾的成功。
因为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人生,那些大人们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而自己的经历才能成为你自己,别人的话没用。
自己的人生是用自己的欢笑和泪水走完的,所以我想当我忽视一些的时候,可能敏感就会减轻一点。
敏感的孩子的确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痛苦,但我也相信当走出来的时候,也会更多的发现这个世界的温柔和精彩。
这是个自我的话题,有时为什么会不知道“我是谁”?
在人生的前25年中,被教导要倾听他人的声音。父母和老师用各种智慧和信息填灌我们的头脑,老板和导师也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告诉我们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常,这些权威的声音听起来很有道理
我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低调!要低调!”,但是我想她口中的低调是看我有时说话间看似脱口而出,不假思索,不分场合的语调。而我理解的低调是言辞做事间的分寸感,而分寸感是一下子学不来也模仿不来的一种内涵,很明显是我一时半会儿学不来的,所以也不能够低调吧?希望这样解释还不算牵强。在我看来,做事说话就是与人相处,讲的是一种平衡法则,用网络的时髦的一句话来说“:我不吃你家的一块红烧肉,不蹭你家wifi ”,so, 别人拥有的不必羡慕,别人失去的也不必去轻诋毁。在我看来,不过分张扬,不过分谦卑,管好自己,这就是低调。
小插曲,扯远了,说自我,说到“我是谁”这个问题。
斯皮尔伯格在某个演讲上说,点头同意他人的观点很简单。甚至,高中时期的他一度就让那些声音定义着自己,那正是不知道“我是谁”的原因。他决定改变。“辍学后,我的世界观来自于自己脑海中的想象,而不是外界所教导的东西。”屏蔽了一定的外界声音,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反映着自己最关心的价值观。而那也让他意识到,制作电影就是自己的使命。
所以,他的建议是: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直觉才会到来。
“你的直觉与意识不同。它们通常一起出现,但仍有区分:你的意识会说,‘这是你应该做的’,而你的直觉则会提醒,‘这是你能做的’。你要听从直觉,做自己能做的,而那就是最能定义你自身角色的东西。”
今年的主题,在这尴尬的年纪,内心有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唤:面对自己,做我自己!
2017/03/25,晨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