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周五 清冷
这几日,寒潮来袭,一下子就有了天寒地冻的感觉。据说,这几日夜里温度接近零下三十度,这是内蒙古中部偏南的地方,这样的温度,也是够人受的。
这个出去就得把自己打扮成熊样的时候,在家里读李娟的《冬牧场》,颇有几分严丝合缝的感觉。
李娟这个作家,我最初接触她,是在知名期刊《读者》上。每隔几期,《读者》上就会刊登李娟的文章。她笔下的边疆生活,还有她可爱的母亲,经过李娟思想的打磨和浸润,就显露出一种特有的边疆风味儿。当然,这风味儿,又与所谓的烤馕,所谓的大盘鸡,所谓的阿里巴巴羊肉串,截然不同。
很早之前,段姐给孩子在网上买书,她问我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一书好看不好看。段姐这是高抬我了,她以为我看过至少是知道这本书的。但是,非常遗憾,李娟的这本书我没有读过。
不过,我告诉段姐,以前在《读者》上常常能看到李娟的文章,她的文字干净而纯粹,又质朴而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一种深刻的辽远。
前几日,在段姐的桌上看到了一本《冬牧场》,作者是李娟。遂借来看。段姐说,这本《冬牧场》是宋姐的。
一个教生物的老师,竟然也看这么文艺的书,有品位,也有追求。
介绍中说:“《冬牧场》是李娟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语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勒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有了这段解说性的文字,作为读者,有了更多的心里期待。
文章中写到,为去冬牧场做准备,作者写了自己的打扮:
“下身从里到外依次是:棉毛裤、保暖绒裤、驼毛棉裤、夹棉的不透气的棉罩裤、羊毛皮裤。”
“上身依次是:棉毛衣、薄毛衣、厚毛衣、棉坎肩、羽绒外套、羊皮大衣。”
“再加上皮帽子、脖套、围巾、口罩、手套。这么一来,深感在御寒墙完全能做到万无一失!”
将这些衣物清点下来,竟然有十六件!而且,这十六件,都是有重量的衣物。就算一个骨瘦嶙峋的人将它们全部穿在身上,也是需要九牛二虎之力的吧?那一刻,作为读者和旁观者,心里竟然无端地羡慕起李娟苗条的身材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体验,更没有发言权。这十六件衣物全部穿在身上,会是一个什么效果?我无法描绘,因为我无法想象。原来,不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而是肥胖的身体限制了人的想象力,我此时此刻才知道!于是乎,又有一种痛苦,将我深深地淹没……
不过,认真一点说,这些衣物可以告诉我们,在阿勒泰,冬天有多么寒冷,而那些辛辛苦苦和牛羊牲畜一起赶场的牧民,又是多么不容易。
现在的冬天,几乎不是个正儿八经的,名副其实的冬天。
现在的冬天,几乎没有雪。边塞诗人岑参描绘的“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凛冽,现在也难得一遇。
但是,读李娟的《冬牧场》,你才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种寒冷,是直逼骨髓的,是能把说出去的话,哈出去的气,都在瞬间凝固了的,是能把人的灵魂都冻得有点呲牙咧嘴的。
除了寒冷,在茫茫戈壁滩,最大的,最不能忍受的,是几乎无人可以交流的孤独。
陈子昂登幽州台,吟唱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种孤独,就是在戈壁滩上孤独的最真实的写照。
但,这也不能将居麻一家和前去体验生活的李娟打倒。后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又有哪些漫天的感想,我们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