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二、掉亂(分二科) 黃一、釋(分二科) 宇一、辨相
【言掉亂者:謂如有一根不寂靜,諸根掉亂,諸根囂舉。】
這是說這個「毘缽舍那障」,在奢摩他裏面修毗缽舍那觀,但是奢摩他沒有修成功的時候,這奢摩他有障、毗缽舍那也有障。毘缽舍那的障這裏是分二段,第一段是「樂自恃舉」,這一段講完了。現在是第二段「掉亂」,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又分二科,先「辨相」。
「言掉亂者:謂如有一」,就是有這樣的一個修行人,「根不寂靜」,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寂靜」,不能寂靜住。「諸根掉亂、諸根囂舉」,這兩句話就是解釋這「根不寂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裏邊現在是「諸根」,應該包括這六根,這個掉動、散亂,就是這樣意思。
這裏邊分兩種情形;一個是不靜坐的時候這前五根就是「掉亂」,就是在色聲香味觸上不能收攝自己的心,就是虛妄分別。第二個階段就是靜坐的時候,這個第六意根不能寂靜住。所以這裏雖然沒有明白的這麼說,但是這兩句話可以分開這二個意思解釋。就是「諸根掉亂」主要指前五根接觸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界的時候,他的心裏面散亂。「諸根囂舉」就是靜坐的時候心裏面飄動,在各式各樣的境界上虛妄分別,不能寂靜住。
《披尋記》八七四頁:
《謂如有一根不寂靜等者:如尋思行補特伽羅諸根不住,名不寂靜。諸根掉動,諸根散亂,是名掉亂。諸根飄舉,是名囂舉。》
「謂如有一根不寂靜等者:如尋思行補特伽羅諸根不住」,說「尋思行」的人,就是虛妄分別的人,這虛妄分別的心特別強,就是特別的散亂的這種人。「諸根不住」,他不能安住。不靜坐的時候當然是散亂不安住,靜坐的時候也是困難;你不靜坐的時候你特別放縱你的前五根,靜坐的時候想要寂靜住有困難。它是不靜坐的時候的情形影響靜坐的時候,你不靜坐的時候你能收攝其心、不多散亂,靜坐的時候也容易寂靜住的。「諸根不住」,名叫「不寂靜」。「諸根掉動」就是「諸根散亂」,「是名」叫做「掉亂」。「諸根飄舉,是名」叫做「囂舉」,就是這樣解。
【於一切時,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不能堅固思惟諸法。】
「於一切時」,不管是靜坐、不靜坐,「一切」的時候「惡思所思」,心裏面就是些不清淨的虛妄分別、有過失的,「惡思所思」。「惡說所說」,這語言,說一些有罪過的語言,這是他所說的話,「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就是他的身,身體。「惡思所思」是意,「惡說所說」是口,「惡作所作」是身,就是有罪過的事情,是他所作的事情,他這個三業都是亂的,所以他的諸根不寂靜,「諸根亂掉,諸根囂舉」。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不能堅固思惟諸法」,所以他要靜坐的時候,他「不能安住思惟諸法」,這個心不寂靜住去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無常、無我,他不能這麼「安住思惟」。「不能堅固思惟諸法」,前面「安住思惟諸法」是初開始,這個「安住思惟諸法」是初開始的時候;「堅固思惟諸法」就是有了成就的時候,他思惟諸法、思惟地非常堅固,也就是他的奢摩他修得很好,那麼在奢摩他裏邊思惟諸法的時候,因為奢摩他有力量,這毘缽舍那也有力量,能深入的觀察諸法實相,所以那個時候叫「堅固」,你外面一切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現在這兩種他都不能行,所以「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也「不能堅固的思惟諸法」,這就是被障住了。這個思惟諸法是毘缽舍那,不能這樣子思惟,就是被障礙住了。
宇二、顯障
【由此因緣,毘缽舍那不能圓滿,不得清淨。】
這是第二科「顯障」。「由此因緣」,由於他這個前六根這樣子掉亂,思惟諸法思惟不來,所以他的毘缽舍那就是不能圓滿的成就。「不得清淨」,所以這三業也不得清淨了。
黃二、結
【是名掉亂毗缽舍那障。】
這結束這段文。
《披尋記》八七四頁: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等者:此中二種思惟,當知說名自性清淨。如〈思所成地〉說:(陵本十六卷一頁)言安住思惟者:謂此思惟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故。言堅固思惟者:謂此思惟數數作意能於其修隨順趣入故。於此二種思惟無有堪能,是故毘缽舍那不得清淨。》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等者:此中二種思惟」,就是這個「安住思惟諸法」、「堅固思惟諸法」這二種,這二種思惟「當知說名自性清淨」,就是這個思所成慧本身的清淨的相貌,你能遵循佛陀的法語,安住的思惟諸法實相,堅固的思惟諸法,那麼你這個思慧就是很清淨了,就是自性清淨。「如〈思所成地〉說」(陵本十六卷一頁)那裏說。「言安住思惟者:謂此思惟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故」,這句話就是這個「先未知義」,在這個思惟之前,你沒能通達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所以你沒能得到「正了知」,沒能得到「正決了」。這個「決了」就是比那個「正了知」又進一步,進一步的意思。因為這個人他這個思惟就是不成熟、不及格,這個時候的思惟叫做「安住思惟」。
「言堅固思惟者:謂此思惟數數作意能於其修隨順趣入故」,這個「思惟」,他「數數作意」,這個就是先已知道苦集滅道的義,而又是「數數」的,也就是精進的去作意觀察,所以他就有成就了。「能於其修」,能於他所修的法門「能隨順趣入」,能入到那個境界裏邊,所以這個叫做「堅固思惟」。
「於此二種思惟無有堪能,是故毘缽舍那不得清淨」。
亥二、總結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謂多放逸及住非處。二法能障毘缽舍那,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
這是第二科「總結」,結束這一段文。這個「寂靜障」它分四科,第一科「徵」、第二科「標」、第三科解釋。解釋裏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顯」,別顯「奢摩他障」、「毗缽舍那障」這一科講完了,現在就是「總結」。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哪兩法呢?「謂多放逸」和「住非處」,這前面解釋過了。「二法能障毘缽舍那,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這兩法障毘缽舍那,這是總結。
戌四、結
【如是若奢摩他障,若毘缽舍那障,總名寂靜障。】
這也是「結」,這個是結束這一段文。這個「寂靜障」分四科,第四科就是「結」。
申四、結
【如是名為障之略義。】
這是第四科結束這一段文。
午三、總結
【即此略義及前廣辯,總略為一,說名為障。】
這是第三科結束這一段文。
巳二、無障(分二科) 午一、違有障
【此障相違,當知無障。】
前面是說「有障」,這一段解釋完了。現在說是「無障」。
「此障相違」,前面說的這兩種障,你能夠與這兩種障相違,沒有這兩種障。「當知無障」,那就是你的奢摩他很順利的成功了,你的毘缽舍也很順利的成功了。
這下面第二科「顯無障」。
午二、顯無障
【謂即此障,無性遠離不合不會,說名無障。】
「謂即此障」,「謂即」這兩種障「無性」,就是沒有這個障的體性,就是障是沒有體性,也就是沒有這個障。「遠離不合不會」,「遠離」放逸及住非處這叫做「不合」,「遠離」自恃舉及掉亂那叫做「不會」,也就是不現在前,這「說名」叫做「無障」。
(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