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二、顯障
【若有此障會遇現前,難可捨離阿練若處山林曠野邊際臥具,所有貪著,亦不能居阿練若處塚間樹下空閒靜室。】
「若有此障會遇現前」,這下面第二科「顯障」。你若有這樣的障礙現前了。「難可捨離阿練若處山林曠野邊際臥具所有貪著」,那麼你這樣的障礙現前了的時候,你很難捨離這些障礙;你到阿練若處去、到山林裡邊去、到曠野那裡面去,那裡的「邊際臥具」、那裡的生活所需的這些資具,都是最不好的,所以叫做「邊際臥具」;你也不願意到那裡去。「所有貪著」,其實這個文有一點錯亂了。就是這些障礙現前了,這障礙是你愛著的事情,你不容易棄捨你這個愛著的事情,你不願意到山林裡邊去。就算是去了呢,「亦不能居阿練若處塚間樹下空閑靜室」,去了、到那兒也不能長住,這些地方不能住。那麼這就是障礙,就不能修行了。
酉三、寂靜障(分四科) 戌一、徵
【云何寂靜障?】
這個「加行障」、「遠離障」這兩個障解釋完了。現在說第三個「寂靜障」,分四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寂靜障呢?
下面第二科「標」。
戌二、標
【謂寂靜者:即奢摩他毘缽舍那,有奢摩他障、有毘缽舍那障。】
「謂寂靜者:即奢摩他、毘缽舍那」叫做「寂靜」,因為它能夠斷煩惱;煩惱是浮動的,斷煩惱就寂靜了。誰能斷煩惱呢?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這兩個方法。你只是讀誦不可以,它沒有這個力量。
「有奢摩他障有毘缽舍那障」,這個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是斷煩惱的,但是我們人呢,也有一種事情,障礙你修奢摩他、障礙你修毘缽舍那,這就叫做「寂靜障」。這是解釋名字。
現在下邊解釋這個道理,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顯」,先說「奢摩他障」,先是「徵」。
戌三、釋(分二科) 亥一、別顯(分二科) 天一、奢摩他障(分四科) 地一、徵
【云何奢摩他障?】
「云何奢摩他」的障礙呢?
地二、標
【謂諸放逸及住非處。】
這奢摩他的障礙就是兩種;一個是「放逸」、一個是「住非處」這兩種。
這是「標」。下邊第三科解釋,先解釋這個「放逸」。
地三、釋(分二科) 玄一、由諸放逸
【由放逸故或惛沈睡眠纏繞其心;或唯得奢摩他便生愛味,或於下劣性心樂趣入,或於闇味性其心樂著。】
「由放逸故或惛沈睡眠纏繞其心」,怎麼叫做「放逸」呢?就是他「放逸」,其實這個「放」就是不能夠攝心修止觀,這個「逸」就是安逸,就是歡喜不要辛苦;怕辛苦,我去睡覺去。「惛沈睡眠纏繞其心」,這個「惛沈」也纏繞其心,「睡眠」纏繞你的心。
「或唯得奢摩他便生愛味,或於下劣性心樂趣入,或於闇昧性其心樂著」,這是說這個事。「或唯得奢摩他便生愛味」,說這個修行人他也用功修行,修行呢,只是得了一個止,他心裡就非常的歡喜,其實這個地方有問題。「或於下劣性心樂趣入」,這個下劣的事情,是不應該到那裡去做那個事,但是他心裡就歡喜到那個下劣的事情去。「或於闇昧性其心歡喜樂著」。
《披尋記》八七三頁:
《或於下劣性心樂趣入等者:此說諸欲、名下劣性。惛睡、名闇昧性應知。》
「或於下劣性心樂趣入等者:此說諸欲名下劣性」,其他的色聲香味觸的事情是下劣性,那麼就歡喜到欲的境界裡邊去放逸。「惛睡名闇昧性應知」,「或於闇味性」是什麼呢?就是惛睡,惛睡叫「闇味性」,其心歡喜惛睡。
玄二、由住非處
【由住如是非處所故,人或非人諠雜擾亂、他所逼惱、心外馳散。】
前面說是「放逸」,這上面這件事很應該注意,「唯得奢摩他便生愛味」也叫做「放逸」。我們認為要是這個人得了定了的時候,應該讚歎他了;但是這個地方說:你不修毘缽舍那,叫做放逸!這個《瑜伽師地論》上有這麼一句話,若是不讀經論的時候…當然我現在又是犯口過。不讀經論,在禪堂裡把眼睛閉上,也可能會得定了,不得了!我開悟了!其實是怎麼回事?
「由住如是非處所故」,這是第二科「由住非處」。「由住如是非處所故」,由於你住的那個地方不是修道的地方,那有什麼問題呢?「人或非人諠雜擾亂」,或者人諠雜擾亂、或者非人諠雜擾亂。「他所逼惱心外馳散」,為人非人所「諠雜擾亂」使令逼惱你,你心裡面不能安住修止觀,就是向外面去跑了。
地四、結
【如是名為奢摩他障,當知此障能障寂靜。】
能障礙你,寂靜住有困難。
天二、毘缽舍那障(分三科) 地一、徵
【云何毘缽舍那障?】
這是第二科「毘缽舍那障」。下邊第二科「標」。
地二、標
【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
「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就是這個人歡喜高慢、「及以掉亂」,這兩個毛病使令他不能修毘缽舍那。
下面第三科解釋,先解釋「樂自恃舉」。
地三、釋(分二科) 玄一、樂自恃舉(分二科) 黃一、由族姓等(分二科) 宇一、辨(分二科) 宙一、舉因(分二科) 洪一、生高族姓
【樂自恃舉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生高族淨信出家,非為下劣;諸餘苾芻則不如是。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懱於他。】
「樂自恃舉者」,念「ㄧㄠˋ」也可以,念「ㄌㄜˋ」也可以。怎麼叫做「自恃舉」呢?「謂如有一」,有這麼一個人。「作是思惟:我生高族」,我生在高貴的家族裡邊,或者我父親是皇帝、我父親是國務總理、我父親是省主席,「高族」。「淨信出家」,我出家的時候,我對於佛法有學習過佛法,我有清淨的信心出家的。「非為下劣」,這就是貶斥其他的人,我不是說是沒有飯吃出家的,「非為下劣」。「諸餘苾芻則不如是」,其他的苾芻,你們誰能趕上我?是這樣子。「由此因緣自高自舉」,由這樣因緣嘛!所以他自己就高慢起來了;自己的「舉」,「自舉」實在來說,別人不知道他自己就向人介紹,怎麼怎麼地…那就是「自舉」。「陵懱於他」,就輕視別人、瞧不起別人。
洪二、生富族等
【如是我生富族,淨信出家非為貧匱,我具妙色喜見端嚴,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巧言詞語具圓滿,諸餘苾芻則不如是。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懱於他。】
這是第二科「生富族等」。「如是我生富族」,如果說這個人,他不是說是他父親在社會是高族、高貴的種族;現在「生富族」,有財富的人家。他「淨信出家非為貧匱」,並不是貧窮人出家。「我具妙色喜見端嚴」,是他自己的身體相貌莊嚴,「喜見」、人所喜見的端嚴的相貌。而「多聞」,還有「聞持」,「其聞積集」,「善巧」的「言詞」,「語具」也「圓滿」,有這麼多的優點。「諸餘的苾芻則不如是,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懱於他」,輕視他人。
《披尋記》八七三頁:
《多聞聞持等者:無量經典初中後分皆能聽受,故名多聞。隨所聞義皆能憶持令不忘失,故名聞持。數習文義令其堅住,是故說名其聞積集。此如《佛地經論》釋。〉
「多聞聞持等者:無量經典初中後分皆能聽受」,這個事不容易,「皆能聽受」,故名叫作「多聞」。「隨所聞義皆能憶持令不忘失,故名聞持」,這也不容易;有「文持」還有「義持」故名「聞持」。「數習文義令其堅住是故說名其聞積集」,他數數地來溫習,來學習文、學習義,使令這個文義在內心裡面「堅住」不忘失,「是故說名其聞積集」,此如《佛地經論》解釋這件事。
宙二、顯障
【彼由如是自高舉故;諸有苾芻耆年多智、積修梵行,不能時時恭敬請問。彼諸苾芻亦不時時為其開發未開發處、為其顯了未顯了處,亦不為其殷到精懇、以慧通達甚深句義、方便開示,乃至令其智見清淨。】
「彼由如是自高舉故」,他自己高舉。「諸有苾芻耆年多智」,其他的已經出家多少年的比丘。「耆年」,出家二十年了、出家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這是「耆年」。「多智」,智慧很高的、很多的、很廣博的。「積修梵行」,梵行修了很久了。「不能時時恭敬請問」,這個高舉的這個新出家的這個人,他不能去恭敬地請問。「彼諸苾芻亦不時時為其開發未開發處」,這個深隱的要義需要給他開發;但是這些比丘,你不請問他,那些比丘也就不會去講解這件事。「為其顯了未顯了處」,這個表面上很難明了,就是還隱藏在裡邊的事情,這樣的意義需要用語言去顯了。那麼這些人呢?你這麼高慢,那些比丘也就不給他做這件事。
「亦不為其殷到精懇」,也不會因為他「殷到精懇」,就說那個高慢的人或者表示一點「殷」勤之意「到」這個比丘這兒來,很誠懇的請求;也不會因為他「殷到精懇」,「以慧通達甚深句義、方便開示」,也不會用他這個長老的智慧所通達的「甚深句義」,為他「方便開示」。這個高慢心,你太高慢了,這些長老就不願意開示他了。「乃至令其智見清淨」。你為他開示呢,他若學習使令他的智見會清淨;現在不做這件事。
宇二、結
【如是名為樂自恃舉毘缽舍那障。】
你太高慢了,對自己有這麼多的障礙。
黃二、由少證得(分二科) 宇一、辨
【又如有一、唯得少分下劣智見安隱而住,彼由如是少分下劣智見安住便自高舉,自高舉故便生喜足更不上求。】
「又如有一」,一個人,他也用功而且有一點成就的。成就多少呢?「少分」地、「下劣」地「智見」,他這個智見小小的有一點,但是他就「安隱而住」,就停在那裡了。「彼由如是少分下劣智見安住」的關係,「便自高舉」,就認為自己很高了,不是說他的高族、他有財富、不是這個高慢;是因為自己有一點小小的成就,就高起來了。「自高舉故便生喜足」,就是滿足了,「更不上求」,更不向上去尋求。
宇二、結
【是名樂自恃舉所作毘缽舍那障。】
這是一點。就講到這裏吧!
(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