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数字文明》
第一章:人类文明再进化节选
人类的生产工具是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从农耕文明时期到现代,工具的升级提升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效率。工业革命之后,机器普及,加速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过去一百年所制造的物质财富总和,已经远远超越更早一千年创造的总和。
约翰·密尔斯将人类称作:高度网络化的动物,如图1.4所示。巧合的是最早提出元界(metaverse,元宇宙)概念的《雪崩》作者尼尔·斯蒂芬森也曾说:人类是网络化的物种。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时间地图》中这样总结:人类能够更为精准地分享信息,创造生态和技术知识的资源共享池。每个个体贡献给这个共享池的生态学知识在他或她死后能够长期保存下来,所以知识和技能能够不通过遗传而一代一代地积累起来……因此人类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能够集体学习。
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进了人人在线化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截止2021年全球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6.6亿,如此大规模的在线,刺激了能够承载更大数据规模的技术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算法等技术,都是基于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
其实,更早的时候,为了缓解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推出了在家办公的模式也就是最早的远程办公的形式,最早推行这种模式的公司最后都因为管理模式,设备维护,网络环境等问题没有进行下去。疫情的出现,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倒逼企业推进远程办公的模式,远程办公进化为云办公的理念,随着5G网络的普及,更为智能的移动设备等有利因素的出现,让云办公成为现实,在国内以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等头部公司搭建企业级的OA平台进一步整合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在线工具集成平台,实现了企业级的在线化运营。
同时,基于云端的软件工具逐步出现,在通过不断的升级,事实上已经成为数字化工具,与传统软件工具不同的是:大量链接,协作行为的诞生,促使更多平台将工具与内容发布平台打通,又进一步促使了数字工具进化成为一站式的平台:
(1)2019年,字节跳动推出剪映工具上线,打通抖音与西瓜两个平台,并已经实现了一键发布,如图1.5所示。
(2)2020年B站推出必剪数字工具,打通内容创作,制作,发布等环节,如图1.6所示。
(3)小鹅通这样的SaaS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推流设置,让自己的直播同步在多个第三方平台,如图1.7所示。
通过上面几个案例,我们发现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头部科技公司与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不约而同的在内容创作平台前面构建了创作工具,构建了数字工具结合数字内容平台的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提升用户粘性,实现用户从创作到发布的全过程。
内容平台这样做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随着内容创作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而版权纠纷也越来越多,一部视频含括文案,视频内容,背景音乐等要素,如果是真人出镜对内容原创性还比较容易识别,但是如果非真人出镜,那么对于平台而言就难以快速识别。
如果将用户的创作过程也全部继承在自有的平台之中,那么对于原创的判断就是变得容易些。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内容平台尤为如此。
随着头部企业在数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落地,已经触动传统软件服务商与生态中其他机构改变原有的分发模式,借鉴或者学习这种模式,我们也必然很快就看到产业从前端到后端几乎全流程的软件工具数字化。这种场景不仅仅发生在软的行业,传统硬件制造商也加速推进这种场景。
在线无论是沟通还是链接的效率与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此对应的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也将呈现出数字化的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生产工具又将进一步提升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这个过程随着生产工具的升级而呈现出倍增增长的结果。
从用户端到产业端,创作所依赖的数字工具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而对于企业来说,集成化的数字工具通过授权,作品继承来实现团队协作除了能够提升工作的效率,还能够增加企业内部运营资料的安全性,如图1.8、1.9所示。
Adobe系列对于所有从事创意工作的人而言并不陌生,最著名就是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三大件,也被成为从事艺术设计的基础组合。很长的时间里,这套组合中任何一款软件都售价不菲,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随着版权意识觉醒,市场对原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软件开发商而言,他们非常渴望用户能够使用正版软件,而对于用户而言正版软件意味着稳定且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并能够获得更多的新功能。但是价格成为拦在开发商和用户之间最大的障碍。
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加速了数字工具的普及,今天大量的数字工具通过结合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在线订购等模式。
对于开发商而言,赋予用户更自由的订购方式,用户更乐于使用正版软件,意味着软件开发商能够快速获得收入,而且随着用户规模增加,软件开放商所获的收入是远超之前单独销售所能获得收益的。对于用户而言,任何数字工具都留下试用的时间,可以极低的方式先体验数字工具,然后觉得体验较好,再一次性购买永久使用权。
这种模式对于双方都是双赢,同时也方便了个体创作的意愿。更符合人性的数字工具订购模式的流行,推动了个体创作的意愿,也提升了原创内容的规模。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字工具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另外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是:随着数字工具的集成与云端化,也就意味着数字工具从单一软件的身份转向平台的身份,用户所创造的内容不仅仅可以在第三方发布,也可以通过数字工具提供社区进行分享,如果有人购买就可以获得收入,这种新的模式提升用户对数字工具平台的粘性。
同时,随着使用人数逐步累积到一定的规模,用户根据自身的习惯反馈给平台的需求,又提升了数字工具的实用性,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大家熟知的印象笔记,WPS等软件均是如此,区别在于纯粹的数字工具分享的内容更具专业性,但是两者之间都是完成内容创造,如图1.10所示。从传统软件工具转向数字创作平台,某种程度上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让知识,专业,技能之间的积累实现了即时交流,当我在某个数字软件社区分享我的思考总结作品时,收到的反馈又能促进自我的新思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精神,也代表着互联网所包括的连接,协同的属性。
1.1.1数字化生产工具的特征:
其实,我们对数字工具并不陌生。“1977年,Apple II问世,真正推动其销售的还有一款软件:Bricklin开发的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如图1.11所示,这可能有迹可循的世界上第一款办公软件。”办公数字工具的出现,提升了人们处理规模宏大的数据与人物的能力。某种程度上,Office成就了微软。
数字化软件工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扮演提升了个体生产率,还远远没有做到规模性的协同工作的效果,而只有打破了链接的障碍,能够实现较大规模人员在线协作的数字化工具才从真正意义上改变我们的数字生产方式,而后者才是更先进的生产形式。
2006年,谷歌时任CEO的施密特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从提出到今天家喻户晓,也不过短短15年的时间,其实人们体验到云计算的服务时间更早,Apple公司2009年正式发布iCloud服务,到今天只要你在使用Apple的设备,你就无法脱离iCloud,与此产生更为广泛影响的是:今天购买云服务已经成为习惯,无论是使用手机,还是使用软件工具,云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我们生活的标配。
云的普及,也代表着人类已经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实现日积月累的规模性数据存储,这里面的数据包括个人生活数据资料,还有工作数据资料等。云计算的出现,某种程度也是人类在线化所生产的数据资料规模已经无法再通过U盘,硬盘等硬件储存工具来实现存储与迁移,或者对于个体而言,其积累的数据资料规模通过硬件来存储所支付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
云计算实现了上万人,甚至上千万基于一款创作平台完成形式多样,内容迥异的内容创作成为现实。这个逻辑同样可以套用在工业软件之中。软件平台一直是我国的短板(这两年正在逐步追赶之中),与传统开发一套软件不同的是,今天我们谈论的工业软件,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创作平台,其使用数据对于平台而言是共享的。任何一个使用者的反馈得到解决之后,迭代之后的新功能也面向所有用户的。通过与用户协同的过程中,逐步升级软件的体验度,这就是数字化工具。用户和平台互相需要,互相影响,如图1.12所示。
那么,具有什么样特征的工具,在今天是合格的数字化工具呢?
(1)跨平台协同:这句话里其实是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任何设备都可以打开数字化工具;第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分享与邀请的方式让别人参与到自己创作的过程中。
(2)数据共享:一款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数据化工具,平台方是与使用者共享软件体验数据的。一旦使用者使用过程中,遇到体验问题,平台方就能获得非常精准的数据参数,及时完成调试与升级,避免使用过程中的不畅。这个逻辑今天已经应用到几乎所有软件系统与软件工具本身,大部分在下载某款软件时,基本都会收到这样的提醒。
(3)功能集成:这个非常典型的就是WPS,作为国产办公软件中的佼佼者,今天你打开WPS会发现已经不是仅仅处理表格,文字,演示等传统三大件,你甚至可以处理PDF,图片,表单等多样化的工作需求,这个就是典型的依托一个软件生态,实现多个功能的集成,实现创作平台的搭建。这个思路同样发生在Adobe上。
(4)同步:基于云,现在很多数字工具已经具备随时随地通过设备登陆身份ID实现跨端口登陆,并能及时获取最新的内容。
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底层系统依然是隔离的,例如windows与Mac os,iOS,Android等流行的操作系统。未来,必然出现能够目前已知大部分生态的底层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EOS(商用分布式设计区块链操作系统)某种程度带着这种期待。
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到融合与统一的强烈意愿,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整体社会对效率近似苛刻般的诉求,可喜的是今天任何一家软件开发商都在致力于这种融合,例如你可以看到任何一款app都可以通过分享与其他设备实现打通,例如所有的软件应用开发商都赋予用户分享的自由,而且是更多样化,能够满足用户几乎所有的分享诉求等等,这种趋势下,任何软件开放商一旦阻碍这种潮流,就可能被用户快速抛弃,对于软件开发商而言,这种代价是巨大。
融合,协同这种趋势下,依然不排除某些软件开发商为了自己的利益,阻碍用户实现更自由的分享与协同。
A公司曾敏锐的看到笔记应用的趋势,推出了一款A1笔记应用,一度成为国人非常喜欢的笔记应用,跨端口,跨场景,几乎在笔记应用市场无人可以竞争。
但是随着市场对协同的诉求提升,用户希望自己的笔记可以导出成PDF、word、图片等格式,但是A公司却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下选择保守,限制用户对外分享,设置非常多的门槛与条件,导致用户无法将自己的内容立刻分享到其他平台之中。
当市场可选择的同类产品比较少的时候,这种体验用户还能忍受。而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到笔记应用市场的价值,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即便是腾讯也推出了自己的笔记应用。这种情况下,随着用户的抱怨越来越多,导致A公司推出的A1笔记应用虽然在功能依然非常多,但是用户却选择了离开,今天A1笔记应用已经很少看到人在使用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保守思想。
A公司的案例,我们发现并非是A公司的创新能力降低,而是随着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公司忽略了用户的诉求,成为趋势下的失败者。
人类社会的新技术诞生往往存在这样的巧合:当传统的模式与技术场景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活动时,新技术及其代表的应用场景就会应运而生,成为新的替代者,这个过程非人力可以改变。正如移动操作系统替代塞班系统的过程一样。
1.1.2数字化生产工具对效率的影响:
目前为止,尚没有数据显示每天有多少人在数字化工具上进行创造,所花费的时常有多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据是惊人的。
数字化工具没有进入我们视野之中,软件工具非常依赖设备性能,同时也非常依赖固定的环境,如果考虑到创造,分享,存储等环节,过去中一个人想要实现高效率的工作,除了电脑,还需要U盘,如果还需要考虑到存储,所需要携带的设备是非常之作的。
今天呢,完成的工作内容随时随地可以分享到工作群或者单独的个人,无论是Mac端还是windows都有非常友好的工具实现飞航快速且方便的传输,而内容本身只需要存储在数字工具的云盘之中即可,所以今天无论是外出,还是固定场所的办公,一台设备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是过去无法想象的,甚至即便离开时pc设备,也可以通过平板或者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完成查看与部分编辑,继而实现随时随地查看,编辑,分享。
这样的场景所节省下的时间积累是海量的,对效率的提升毋庸置疑。
相对于在封闭的系统之中,个体的经验是难以成倍数复制,而数字化工具不同,他可以将容纳规模性的使用者同时在上面进行创造,大量使用数据的沉淀又反哺数字工具本身的升级。这就是为什么相对于个体使用的应用软件,产业数字工具研发更难,技术门槛也更高。
随着芯片技术的迭代,现在的终端设备已经运营足够大型的软件甚至平台。而随着更智能的AI芯片的推出,数字化工具必然将走向自动化。
我们正目睹社会的数字化程度加深,规模化的任务处理已经很难用人力去完成,数字化工具将成为唯一的替代者。令人担忧的是:当人们逐步依赖部分数字化工具平台时,会带来两个影响:
(1)数字化工具平台使用者越多的人,竞争力将越高;
(2)当部分数字化工具成为领先者的时候,后来者优势将很发挥。
去年,哈工大被禁用MATLAB就充分暴露出我们国在先进制造方面的缺口。我们也从中证实:数字化平台的优势,会逐步演变成行业的优势,甚至国家对国家的优势。
数字平台将成为主要的趋势,工具的身份可能会弱化,集成化,一体化,流程化的数字平台将成为重要的发展风向标。
从C端到产业端,数字平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数字生态,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张小网,为了方便用户与产业之间,产业与其他环节的融合,这样的小网必然需要打通其他网络,由此逐步构成更大的生态网络。
这里面,我们所理解的一张网并非是一路到底的网络环境,而是由多个生态网络组成的一张网,如图1.13所示。
随着依托数字平台创作的群体达到一定的规模,并能够与产业打通,也就意味着对于产业而言,拥有了较大规模的协同创作者,产业只需要通过购买数字版权即可实现资产购买,继而投入完成商品转化,实现商业利益,这种基于一张网的生态是可行的,也应该很快被我们所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