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图,不觉陌生,它就是举世闻的《思想者》。为什么一座雕塑,可以如此深受大家的喜爱,更是受到莘莘学子的热捧呢?是的,《思想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思考、具有思辨精神。
“要思考,不要死记”这句话应该是每个人从小就听过的一句话,但我们的老师往往只是言语教育很少行动上去告诉我们如何不死记。今天的这篇共读给了我们答案,把思想集中放在用事实上来解释规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对规则的掌握就越牢固。我是一位理科老师,理论性的规则相比文科要多,深刻明白理解的重要性,一个公式法则即使你记忆的再牢固,背诵的再流利,在没有被实际应用之前都不算是学会和掌握,你让孩子们算一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自己的小床有多大远比让他背诵距离公式和面积公式取得的效果要好的多。所以今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孩子们如何正确掌握知识法则,如何让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亚楠)
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我觉得这句话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更是针对我们每一个人。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举动——让学生背课文或积累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我们也会发现,背诵一篇课文要用很长的时间,令孩子苦不堪言,远不如孩子们自己阅读课外书的速度及积累质量。作为老师,我们认为要学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的文章,是最好的,让孩子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既可以巩固孩子对字词的识记和理解,熟悉重要句型,又培养了语感,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其实要求背诵本身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背诵方法不恰当。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思考,不要死记》中就在不断思考一件事。他得出一个结论: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通过很多的事情,使得他进一步发现,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由此看来,如果孩子单纯的为背诵而背诵,只能靠机械的重复,死记硬背。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让孩子越来越讨厌背诵。让孩子忘掉背诵的目的,在兴趣盎然中不断的去联想,去想象,去思考。这样轻而易举的,他们就记住了,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就算有偶尔忘记的时候,可是通过稍微的努力就能立刻想起来。
我认为达到以上目标关键的原因在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义模块正在不断的更新、拼接,不断建构新的概念。这才真正的思维训练,是提高思维品质的最好方式。(蓉)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思考不要死记",给我的感触很深。本中强调"深刻理解规则的实质,并反复理解和思考",所以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孩子在深刻理解和思考、运用中掌握知识。关于此篇,我的见解如下:
一、理解
用大量事实和现象来解释规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教师的大量举例来明白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学习。
二、思考
就如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让学生放开手脚放开头脑,让他们真正能独立分析和思考,这样建立在经过学生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记忆中的保持越牢固。
三、运用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梦婷 )
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在小学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风是什么,就可以带他们去户外看看飞舞的柳条,感受微风拂面的触感,呼吸大雨过后空气飘来的泥土的气息……一条抽象真理概括的范围越广,就要求学生越多地分析和思考身边存在着的事实,这样,抽象真理就可以被更牢固地印刻在记忆中并达到保持的效果。
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就我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工具不仅包括三角尺之类的物质教具,还包括阅读技能、书写技巧等各种能力。俗语说"熟能生巧",在小学阶段就要加大学生的书写量、阅读量,使他们不至于在初中阶段产生书写困难、理解力弱的现象。(亚群)
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要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要让他们学会思考,这样才能让记忆更牢固。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学会思考呢?
第49条建议中提到了要让学生掌握读、写、算、观察、表达五种学习技能。对于这五种技能我们要在相应的年龄段逐渐达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能力。所谓的半自动化是指学生可以流畅的阅读或书写,不会出现磕磕绊绊的情况。半自动化基本上是在三、四年级就要完成的。所谓的自动化是指学生在流畅阅读或书写的同时能进行思考。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五、六年级完成的。
我认为要做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最重要的是进行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我觉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当你写字写的非常熟练的时候你就会进行思考,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晓娟)
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什么?每一年都能听到要让学生减负的声音,但是好像实行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孩子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艰难了。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牢记,以至于之后的相关联的知识得不到理解,也就使他们有一种越学越难的感觉。
要想改善这种状况,还得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首先,要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个概念,要让他们知道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他才会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记忆。其次,要给孩子们空间和时间。在熟练掌握了基础的情况下,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与下面知识相关联的点,再通过一些提示,让孩子们自己去掌握其中的规律,哪怕是错的也没有关系,即便是错的在讲解之后我相信他们记忆会更加的深刻。
希望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找到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式,也希望自己可以更加专业。(丽)
在我看来,工具性知识的学习,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言,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在教给孩子知识的时候,教师心里一定要明晰的是,儿童掌握了这项知识,对于他更进一步、深层次或者宽领域的学习是否有助推作用,甚至是有怎样的助推作用,老师可以做到一点,我认为在其讲解的过程中,便可以相对更高效地对学生产生深刻的,会加以利用的运用性知识。在提到阅读的几个阶段的时候,曹老师提到的三个层次,从流利地阅读,到有理解地阅读,最后到思考的,批判性地阅读,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看法,同时我也对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期望,希望通过不断地累积自己的阅读经历,扩充自己的阅读背景,能在阅读更多书籍的时候,都可以达到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旭庆)
我们,有一颗血液奔腾的头颅,
我们,有一颗不会沉睡的心,
我们,还有善于观察的双眼,
我们,将要用它们,让生命光彩夺目。
跳跃吧!亲爱的思想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