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零食少,特别渴望过中秋节。中秋是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板栗、早橘、柿子、野山楂都熟了。过中秋时家家户户总会买点零食,像苹果、雪梨这些北方水果都是平时难得能吃上的。而最珍贵的零食便要数中秋节那段时间才能买得到的月饼。
十五的夜晚,我们一般都会早早地吃晚饭。晚饭后长辈会把月饼、切糕切成长条形摆上桌,早橘也是必不可少的。邻里之间会相互串门聊天喝酒,过节时孩子们可以玩得比平时更疯些。中秋节的晚上月光很亮,尽管院子里和晒谷场上没有灯,但一点也不妨碍一群孩子追逐打闹。
过完中秋,亲戚之间要互相往来做客。姑姑、姑奶奶她们总会买上月饼、切糕和其他零食给我们小孩子吃。我最喜欢吃的要数豆沙饼,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为了吃上月饼,哪怕受点皮肉之苦也在所不惜。
有一年的中秋前,我跟着妈妈去二姨家的茶树林锄草。我趁妈妈和二姨锄草坐下来歇息的空挡,也拿起二姨的锄头,学着大人的样子”像模像样”地锄起草来。我越锄越觉得自己能干,原来锄草这么简单,这么好玩。又高高地举起锄头,重重地往脚下一锄。
”哎呦。呜……啊……”
我的右脚的大脚趾鲜血直流,沾满鲜血的趾甲盖被掀到一边。
妈妈和二姨慌忙跑来,二姨用她的汗毛巾帮我止血。那股绞心的疼痛仿佛遍布我全身,见我嚎啕不止,二姨便祭出她的”杀手锏”来安慰我,”你要是听话不哭的话,等一下到了圩上我就给你买豆沙月饼吃。”
于是我便强忍着火辣辣的疼痛止住了哭声。
后来我早已忘记失去趾甲的皮肉之苦,只记得那天豆沙月饼给我口腹之欲的满足。
这种褐色偏金黄的月饼,上面雕刻着复杂的花纹,一股醇厚的豆沙味扑面而来,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腻,油而不黏,非常美味。
物质匮乏年代给我们留下许多辛酸的记忆,但也留下许多匮乏年代的温馨。
以前的生活比较苦,正因为缺糖,一切甜食对我们来说都很有吸引力。一口气啃完几个月饼完全不在话下,就怕不够吃呢。后来生活条件好了,食物越来越丰富了,日常生活中的糖分摄入已经过剩了,再来一个高糖黏腻的月饼,没几个人能吃得完,于是只好切成小块,大家细细品尝一下即可。
记得以前的月饼都是筒装的,用红色牛皮纸包着。那时候的筒装月饼分量大、用料实在、筒装有一斤,月饼就有一斤。不像现在,月饼礼盒包装层层叠叠,外表光彩夺目,博人眼球。课桌大的包装盒,打开一看,只有4颗小小的月饼。真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实。
不仅如此,现在的月饼在豪华包装之下,月饼的价格被虚假抬高。我想,归根到底月饼只是一种食物,其商品功能是用来吃的,而不是用来欣赏的。月饼应该褪去浮华的包装,回归食品属性。
想想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再也不用为零食发愁了。就吃食上来说,大家几乎天天过节,无需刻意为了过节而备份,可是过节的味道却越来越淡了。中秋节亲朋好友送的那些包装精美的月饼,多半是默默无闻地呆在家里一个角落里,无人问津。
转眼之间我成为三十而立的中年人。过节时我也会切开一个月饼,总觉得没吃月饼便没有过到节。尽管月饼们的包装都精美,口味也越来越多,但细嚼着它们,却没有了小时候那种味蕾得到满足的幸福感。
曾经物质生活远不如现在富足,生活节奏也很慢,我们的味蕾没有受到那么繁杂的刺激,所以那时的我们很容易满足。现在面对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的商业社会,各种新花样、新口味食品层出不穷,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一种味道,又会有新的食物品种出来。
于是我们的舌头也会变得跟我们的人一样浮躁,对食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仔细品尝一种食物,品味平凡的生活,从而也越来越难以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