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周多的书写历史板块,却是我备课最殚精竭虑的一次。一方面,我想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低年级的汉字教学得失,难免有些夯实不足希望进一步精确落实的部分;另一方面,关于书写的历史同时又是一次时间跨度很大的“文明史”课程,在五年级正式进入历史教学之前,孩子们缺乏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铺垫,讲深了不理解,讲浅了又不足以体现文明发展的脉络和每一次变革的深刻影响。不知不觉间,我在桌边堆了快有一米高的参考书……内容的取舍着实不易,当我们希望在一个主题上承载多重任务时,更要保持清醒,不偏离主线目标。
除开意志和思考的部分,我们的教育过程还是要从艺术化的情感体验着眼,培养审美与鉴赏力。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而这种精神上对至高、至善、至美的追求,将原始人类的意识从动物界里分离出来。人才会去追求艺术、发明文字和符号,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更深刻的交流能力——这才有了文明的传承。
由于书写历史板块与艺术课程的密切结合,我不得不在备课时就把艺术老师们都“算计”上,一开始是拉着佘文老师酝酿后续的书画课程,以及梳理整个书写历史板块的脉络。接着是请徐平老师在艺术课上带孩子们体验岩画、请东星老师在泥塑课上带孩子做彩陶、青铜器,刻甲骨文的泥板,请王龙老师在木工课上打磨木牍,由佘文老师带孩子们在木牍和竹简上写小篆和隶书,最后再请彩云老师在手工课上带孩子们手工装订主课本……这么看下来,咱们的艺术老师阵容,真是超级豪华啊!
第一次在主课板块里和专业课老师们如此深度的全方面合作,我是又兴奋又惶恐,早早拉着佘文老师备课,不光是这个书写历史板块,也包括整个书法课的大纲。在具体课程执行的时候,我既要拉主线,又要给艺术老师们留出充分的生成空间。这两周的教学安排如下:
我把四年级的书写历史板块,大体分为汉字发展历史(纵向)和汉字的故事(横向)两条主线。
从纵向看汉字发展历史,从史前的岩画、结绳记事,刻划符号,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面貌以及人的精神追求。人为什么会想到书写和记录?从岩画到图腾和鸟虫书,人在观察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了模仿和创造的冲动;甲骨文是祭祀和占卜,与神沟通的文字;金文是铭刻在青铜器上,订立盟约、以示子孙的文字;小篆是秦统一文字时第一次实现了“书同文”;隶书用笔画替代线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抽象和符号化……汉字的发展,是和人类意识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也伴随着书写工具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孩子尽可能去体验各个时期的书写记录方式(包括工具和书体),能够很直观地感受汉字中的图景和思考方式。
从横向看汉字的故事,整个汉字王国里蕴藏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密码,等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在一年级的第一个汉字板块,我们用甲骨文来创作汉字画的时候,就很自然地涉及了象形、会意和指事这三种造字法,二年级学习部首和字的家族时,大量接触了形声字(形旁表类属)。三年级学习拼音和汉字百歌,对于形声字中音、形、义的结合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前期感性认识以及识字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去理解和分析汉字的造字法,这时候似乎又回到了一年级,每一个汉字都在讲述一个完整立体的故事,借助辞典和工具书,我们可以去研究汉字的来龙去脉。
如果两周的板块,只做汉字及书写工具的纵向发展故事,节奏是比较舒缓的,孩子们很多时间在做艺术体验活动,包括岩画、彩陶、篆刻等等。然而,我还希望通过汉字起源和创造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去研究每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让汉字变得鲜活有意义,写字时对于各个部分更有意识,避免缺胳膊少腿儿。在研究汉字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去使用工具书,包括甲骨文、鸟虫书和篆书辞典在内的各种辞典。
在平时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写文章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怎么办?三年级时我给每个孩子配备了字典,有的孩子已经能够很熟练使用工具自学,有的孩子则表示“懒得查字典”,即便去查某个字怎么写,也往往没有耐心仔细阅读和分辨同音字。可以说,字典也是一本书,识字量越大的孩子,用起字典来越是如鱼得水。这是一个持续正反馈的过程。经过分步骤的指导,每个孩子都练习了三种检字方法和字典的功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以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技能。我们还举办了查字典比赛,来调动孩子们使用工具书的热情,向自主学习再迈进一步。
课程还在持续进行中,孩子们对于汉字的研究也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