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意料之外的精彩,本以为是教人如何正确表达,说话的艺术,确实如此,但书中更重要的是教人怎么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蕴含了充满爱的人生哲理。
作者认为,语言及表达方式有巨大的影响,往往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常常引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靠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作者称之为非暴力沟通,并详细阐述了非暴力沟通的要素、运用、具体方法、注意事项等。
从始至终,书中传输这一样一种理念:语言是一扇窗,带领我们看到生命的美丽,持续不断地提醒生命的方向 ,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需要,培育与尊重爱,当我们褪去隐蔽的语言暴力、精神暴力,生活更加和谐美好,爱将自然流露。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联系。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2、是什么蒙蔽了爱?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我们平时不知不觉说出的话为什么会带来那么巨大的伤害?有以下四种异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能满足愿望、达到目的,却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于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道德批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要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恶的。我们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会蒙蔽对人对已的爱意。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显然这一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也是另一常用短语,忽视了我们的情感的内在根源。一旦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批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
3、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人们往往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不是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促进亲情,可以改善工作,有时示弱还有助于解决冲突。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然后,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需要,一旦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他们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年轻的妈妈在照顾孩子和照顾自我时,而临着深深的纠结和负罪感,这时一定要正视自己的需要,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最后,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我们应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并提出请求。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这一项特别适用于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男女朋友纠纷,“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既然爱我,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其实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都不一样,想要他做什么,就直接了当地告诉他,省掉那些无谓的纠葛和精力浪费,这样双方都会轻松很多。
4、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一旦负面的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必然陷入自我憎恨的泥潭。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是源于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而同样,对自己的指责根源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或是处得到怎样的满足,就不会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自我评价。
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已。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就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上,考虑如何满足它。如果只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找不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体会忧伤、自我宽恕,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避免自我惩罚;当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自我苛责。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5、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
从感受的根源方面来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显然,这会伤害到彼此关系。要认识到,感受的根源来自于自己。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愤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态度显得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已,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6、身边的例子:语言可以改变感受、改变结果
在我读这本书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事情,使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几天北京总是下雨,一大早拉着出差的旅行箱去挤公交车去西站,刚一上车司机就启动了,我一不留神,刹不住地连人带箱子往后冲,箱子重重的砸在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脚上,我连忙说对不起,大爷说:光说对不起,你怎么这样啊。我一听这话挺不舒服的,毕竟我不是故意的。
这时旁边的老大娘拦住他,说:“孩子你没事吧,车开得猛,你小心别摔着。”一听大娘的话,心里顿时好温暖,心情都变了,我赶紧说:“我没事我没事,就是一下子砸大爷脚上了,肯定挺疼的,真是对不住”他们一听这话,反倒一个劲夸我懂道理。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非暴力沟通的案例,如果当时我接着大爷的话往下说,保不齐大家越说越激动,会弄的很不愉快的,大娘的一句话使对话走上了良性循环,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