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仔细回想一下,当我们在看一篇文章、看一则新闻或者看一本书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呢?是否全然充斥着眼睛里看到的文字,感受被文字所带有的信息的冲击力?但这样真的是正确对待外界信息的方法吗?
当然不是!
我们很缺,缺的是思考。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观点、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它们或真或假,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擦亮眼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去辨别真与假。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就是教我们如何培养并运用批判性思维。
1、从新的起点重新开始
要求我们从新的起点出发,转变思维方式,从原来的“海绵式思维”转变为“淘金式思维”。区别在于前者为被动地接收信息,后者为带着问题去面对信息,掌握主动权,同时对一切主张要要抱有质疑的态度。以主动的姿态去挖掘,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淘金。
2、打开真相的正确姿势
面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打开验证方式?第一步,找到论题。论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说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规定性论题则是指出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步,根据论题找到对应的结论。而结论的正确与否则需要由理由来判断,那么第三步,找到理由。这样,我们就做好了“批判”的基本准备。
3、针对关键位置寻找薄弱点
A、语义不清的关键词
不论是在论题、结论还是理由中,都有可能存在者语义不明的关键词。比如“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这个论题,很多人一眼扫过就会觉得这句话是句废话,高收入当然能带来幸福感了!但是仔细想想,“高收入”究竟指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收入算作高?如果我是个千万富翁,同时月收入过万,会有幸福感吗?但对于一个穷人来讲是不是月收入过万就是一种幸福了?于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或许当你看到“高收入”一词时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合能给你带来幸福感的收入数字,但提出论题的人的“高收入”是否和你所想的一样?我们无从考证,也就无法给出结论。同样,在结论和理由中也会存在类似问题,需要提高我们注意。
B、注意发现论证过程中隐藏的欺骗性
对于一个完整的论证,我们应该找出它背后隐藏的没有明说的假设。这类假设分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假设是对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中支持其一;描述性假设是对什么是什么的观点。有很多论述并没有提出它的价值观或描述性假设,而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支持结论,这样读者很有可能被绕进去从而认同结论,但实际上当发现论证背后的假设后,可能会坚决反对。
C、破除“两难”陷阱
我们时常会被问“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等类似的问题,而当你认真在“好”或“坏”这两个点上陷入沉思时,你就掉进了两难陷阱。他可以是个好人也可以是个坏人,他可能对自己儿女特别好,对外人则不好,也肯能清醒时好,喝醉酒后不好······这样我们会发现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坏人也会是好人,好人也会是坏人。所以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要急着回答好或坏,而是要思考什么情况下好,什么情况下坏,尽量给出多种情况下的结果。
4、引以为戒
上面仅仅提到了三种比较常用到的批判性思维,其实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谬误,我们应该具备一双能够看穿它们的慧眼,才能无限接近真理,同时我们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应注意这些问题,避免出现这些思维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