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好书解读——
《选择理论》是一部相当不西方化的心理学作品,用起来几乎没有文化违和感。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跟我的父母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我被这本书的第六章深深吸引。第六章提供了一个治疗案例:一位45岁的女性因一个无法解决的严重冲突而备受折磨。这位女士遇到的冲突就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冲突——女主人公与卡列宁结婚后遇到了年轻帅气的渥伦斯基,在后者的热烈追求下陷入了爱与忠诚的冲突之中。
我对这个话题充满了兴趣,很想看看什么良策能破这个局。
《选择理论》说“咨询师可以引导处于冲突中的人走向第三个选择——一个不会产生冲突但可以满足相同需求的选择。”
这样一个提议本身就很迷人。我设身处地的感受了一下深处冲突中的那位女士就很挠头,选择[爱],就要遭受背信弃义的煎熬;选择[忠于家庭],就等于放弃自己心底最温柔的期待。
《选择理论》说“我淘汰了传统心理治疗中那些话费大量时间的方法”
“特别是以下几点:
•没必要事无巨细地询问来访者,问题应该一直与当前不如意的人际关系相关。
•因为问题总是现在时,没必要对过去死缠烂打。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来访者因为儿时被虐待,从来没有学会信任他人,那么他不可能拥有满意的人际关系,然而如果在过去问题上花太多时间,他就可能会被误导并认为必须先理解在过去发生了什么,才能解决现在的人际关系问题。长期探究过去还可能会让他误认为过去发生的那么多事导致他现在绝对不会幸福。
•避免过多谈论过去和抱怨现在。《选择理论》强调有能力自助,并能改善当前出现问题的人际关系。”
这是种让我相当意外的咨询手段。《选择理论》着眼于问题本身,主攻当下。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种咨询手段跟传统的精神分析截然不同,直截了当,不迷恋高深的理论背景,完全从深陷困境的来访者出发,如果你不迷信权威及专业理论,强烈推荐尝试一下。当然了,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角度,我本人也是很喜欢精神分析方面的。我是理工专业出身,但是业余一直很痴迷心理学,并且一直习惯用心理学解决生活难题。尤其是精神分析系列,通过追溯过去指导现在,这个过程愉悦也好痛苦也好,本身就很享受。
最让我兴奋的就是作者的咨询过程。我特别激动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品读。(当然了,如果感兴趣,一字不差的读原文更有感觉)
“首先,我完全聚焦于当前的问题。我没把她带回与丈夫在一起的不幸生活中,也没有让她回到与新人在一起生活的幻想中,更没有仔细检视她的童年生活,她为什么离开意大利或者她与父母的关系,这些都没有意义。我的咨询手段是主攻现在。我不认为回顾过去、找到一些与现在问题对应的因素会有什么用。我也不赞同认为你可以从过去的痛苦中有所收获的传统精神病学方法。当你聚焦于过去时,你所做的就是回顾痛苦。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一次穿越痛苦的经历就足够了。你越沉溺于过去,就越倾向于回避当前不愉快的人际关系,而它们才是问题所在。如果我真的要去检视过去,我会探索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的那段时间。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成功而不是痛苦中获取经验。”
“其次,她的丈夫才是值得谈论的人,他仍然在这里;新人已经走了,如果他重新露面或者她决定去追随他,那么就有谈论他的必要了。谈论与她生活无关或者与她所做选择无关的人毫无意义。因为她没想过让丈夫改变他多年来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要做的是让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
“我这样处理她的冲突:把她转移到她有一些控制权的领域,即离开农场并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唯一能改变的人就是自己,而人是可以改变的。”
其实我更喜欢看作者与来访者的对话,来访者从痛苦煎熬到看到丝丝希望到心情慢慢舒展。还有作者的逻辑,对每一个难题的化解,思想辩论。读上几遍对我自身的问题都有思路。
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上,《选择理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作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就好比站在悬崖边上,它最大的功德就是把你从悬崖边上拉到一条大道上。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我自己的经验,选择的每条路都会布满困境,支持你走下去,尤其是一条异于原先的路子,这本书是不具备这个作用的。个人习惯看各种各样的心灵成长的书籍,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是伤口愈合,有时候是新生命的成长。相关的书有《生命的重建》、《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不要用爱控制我》。
另外,作者虽然是在讲一种全新的心理学,但是我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很神奇的作者的思想魅力,很享受。有点太极的味道,把一些极其常见又极难处理的问题毫不费劲就给化解掉。所以感觉没有文化违和,或者换个角度,《选择理论》很符合中国思想思维习惯。就像是现在的中医养生,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仅仅几根针,或者几个玻璃罐子,或者一块刮痧板,或者几根艾灸不用受多大罪就把长期困扰身体的慢性病给化解掉。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但是再多语言也不及你看到书籍本身。
当然了,如果你对我说的感兴趣,你也可以继续向下看,我很乐意把自己借用《选择理论》化解糟糕关系的经历拿出来分享,这是个甜蜜的过程。
——Ⅱ个人案例——
»我跟父母的基本关系
我的母亲是个强势、专断、自怜、变幻莫测、控制力极强的人。我的父亲是个内心软弱、无主见,一心想着维护自己家庭稳定的男人。从本质上讲,我母亲在这个家里想怎么作就怎么作,即使走偏了,我的父亲也不会站出来干涉。(最大的后果是,三十岁之前,我没有是非观,只会一味取悦家人。)
我不认可自己的父母。我一直在家庭之外发展我的个人世界,同时在努力回避自己的行为跟这个家庭有冲突。比如说,外面的发生的事情只挑他们能接受的进行交谈,到家会自动开启以自保为目的的乖巧模式,小心翼翼,尽量不做引起父母反感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我跟父母没有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我对待父母的态度
我从小接受的是中规中矩的中式教育,从小学到研究生整整18年。我的脑子里被深深地印上了坚不可摧的“忠孝仁义礼智信”。
举例说明:
在我刚生完大宝的时候,内心能量一度亏空,经常莫须有的怪罪自己的母亲,同时对自己的状态自责不已,手头翻阅的最多的一本书是《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这本书很接地气,简单明了的指出了我的一些问题,但我的心情是复杂并且无力的。比如一句简单的“中国有些父母就是不合格”。凭心而论,我的爸妈就是不合格。但是对我杀伤力最大的其实是“我承认我的父母做的不好”。我是心平气和的说出这个事实,没有埋怨,没有期望。但是这是一个该死的让人有罪恶感的想法。虽然这本身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简单到像是红灯亮了你却在过马路。
仅仅是头脑中有这样的想法,就会被自己嫌弃。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孝”这方面,它是父母强有力的武器,更是子女心中不愿碰触的魔咒。就拿我自己来说,不到特殊时刻,我是不会挑战世俗跟道德,否则我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
»我跟父母的关系恶化,面对面冲突爆发
2015年冬天,因为琐事妈妈再一次情绪失控,当面对我破口大骂。那一年我28岁,刚刚怀二宝。我的心情跌落到冰点,心中的愤怒化成绝望。我马不停蹄的带着我的爱人跟孩子和仅存的对这个家的依恋远走他乡。
对于习惯了逆来顺受的我来说,责骂常常有,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局面呢?
首先,随着年龄渐长,一方面越来越独立;另一方面,见过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家庭,我的脑海中对家庭有了新的概念。
其次,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选择依靠家人的时候,家庭对我来说就像是我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妈妈的行为就是割断那根稻草的刀子。
这次事件以后,我就开启了觉醒模式。
1从精神跟行为上完全依靠自己。
2对家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跟家庭的一切交涉,我都会去咨询两个家庭以上。
3暂时跟我的家庭划清界限。减少所有见面和交流的机会。
我的以上举动几乎是引来了母亲对我这个小家庭的全面轰炸。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挑起一个事端引发一场战争。我的整个家庭陷入一场挥之不去的精神战争。
»心灰意冷之时,《选择理论》将我从火坑里捞出来
我将所经历的事情如实跟我信任的每一个人说了一下,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得出如下结论。
1我父母的某些行为的确不合理。
2最需要我孝顺的时间是在我父母年迈的时候。
3重新建立关系最需要的是时间。
最终,我冻结了对父母的所有情感,内心深处好似装着一座冰山。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选择理论》的。是它将我紧绷的心变得柔软。选择题都是二维世界,非此即彼,抬头不见低头见,《选择理论》却可以将我们拉入一个三维世界。当一个人的心里装着天空、大地、海洋、森林、草原,谁还会对沙漠里的绿洲执迷不悟?
借用《选择理论》第六章的内容——冲突与现实疗法,我分析了我的问题。我跟我父母的关系出现了一个激烈的冲突。我想做个孝顺的女儿,但我对爸妈没有感情。
作为一名百分百国产女性,无条件“孝”已经内化到骨子里。“孝顺”“仗义”“正直”“诚信”等等,如果背信弃义,在我自己心里跟畜生没什么两样。
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很能付出,很能包容。另一面我只会挑选在感情上跟我能达成共鸣的人作为我的至亲好友。很明显,我跟我的父母兄弟不是一类人,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血缘关系,萍水相逢我们是不会做成好朋友的。像我这种类型的人,产生不了感情是那种很冷漠的人。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如果选择孝顺,就必须接受情感上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如果选择坚守感情至上,那么我就受到内心“不孝”的谴责。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就只有这两种选择。这种冲突非常痛苦。当我把“孝”字放在首位,我无条件付出,我就变成了一个情感审判官,我要亲眼目睹我的亲爹亲妈自私自利、心中无爱、世俗势利,我这个时候恨不得自己是个孤儿。当我把“情感”放在首位,把他们划到非至亲那一列时,他们又软硬兼施的来骚扰我,动不动就给我以“不孝顺”“没感情”“不顾家”之类的罪名,家里的每一个来电、每一次对话、每一次见面都是煎熬。
而这两种痛苦一直或浅或深地交织在我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就像一身甩不掉的慢性病。
在最近的十年里,我一直在寻找出现这个局势的原因,而且有点深陷其中的态势。我拿出大量时间关注自己的性格,最初我怀疑是我的性格原因。接着我接触了精神分析,我重现了我能回忆的和父母共处的每一个细节。我又追溯了我妈妈的童年往事。有孩子以后又看了亲子关系方面的书籍。在自己脆弱无助的时候又看了一系列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所有的这些过程没有离开过我跟妈妈关系这个很久很深的话题。
《选择理论》提供了这样一条思路。我过去的生活出问题了。我可以考虑一下去寻找一种新生活。它应该是一种我有些控制权的生活。发展到现在,没有谁全对,也没有谁全错。应该是我现在需要做点什么来帮助自己。现在不谈做什么会伤害别人或者自己,只是来看看我能如何帮助自己。
[提升自己]、[我的理想]、[我的兴趣],我很愿意聊聊这些事。过去这么多年我牺牲掉原本可以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去成全父母、爱人、朋友。我总是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花时间、花精力。
而关注[提升自己]、[我的理想]、[我的兴趣],我不用央求任何人,也不用依赖任何人,而且也不会伤害任何人。
这个思路相当有效。我带着我所有的家当和亲人搬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开始打拼,我靠自己的力量过自己的生活,我记得生二宝那天,孩子爸爸出远门了,我一个人安顿好大宝,带着行李来到医院,一个人平静的生下二宝。安安静静做完月子。一直到现在情绪很平静。我的孩子在我们两个人的关注下成长,我抽空发展自己的兴趣,我们共同为将来打拼。如果遇到难题就什么都不做,再也不会强迫自己对着没有感觉的人嘘寒问暖,做出牺牲。孝道也还是孝道。
——End——
.���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