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孙权率军队十万人围攻合肥。此时,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在合肥驻守。魏公曹操去征讨张鲁,留一份指令给合肥护军薛悌,在指令的封套边上写道:“敌人来了,再找开看。”等到孙权兵到,打开信封,教令上写着:“如果孙权兵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不得参战。”诸将都认为寡不敌众,心有疑虑。
张辽说:“魏公远征张鲁,等他派救兵到达,敌人必定已将我们攻破了。所以他指示趁敌人未集结时予以迎头抗击,以摧折敌军锋芒,安定我军军心,然后才可能拒守。”
乐进等人都不发言。张辽气愤地说:“胜负的关键,在此一战。诸位若还有疑问,我张辽将独自出战,以决胜负。”李典原本与张辽不和,却感慨地说:“我们只是在考虑你的计策到底如何而已,我岂能因为私怨而忘记公义吗?我跟你一起去!”
于是,张辽当夜募集敢于出战的兵士八百人,杀牛设宴隆重犒赏他们。第二天清晨,张辽身穿铠甲,手持战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死数十人,斩敌两员大将,高喊“我是张辽”,冲破敌兵营垒,直到孙权的大旗下。孙权大惊,不知所措,退上一座高丘,用长戟抵御。张辽大声叫喊着,要孙权下来交战,孙权不敢动,看到张辽所带的人马并不多,乃下令将张辽重重包围。
张辽急忙打开重围,带领部下数十人冲出来。其余的人高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又返身杀回,再度突围,救出其余的战士。孙权的人马都望风披靡,不敢抵挡。从清晨一直战到中午,东吴的士兵丧失了斗志。张辽这才命令回城,部署守城,整修城防,人心军心于是安定。
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无法攻陷,便撤军返回。军队已经上路,孙权和部下将领们还在逍遥津北岸,张辽从远处看到后,便率领步、骑兵突然杀到。甘宁与吕蒙等人奋力抵御,凌统率领亲兵扶孙权冲出包围,又杀进去与张辽奋战,身边的战士全部战死了,他自己也受了伤,估计孙权已无危险,他才退回去。
孙权乘骏马来到逍遥津桥上,桥南部的桥板已撤去,有一丈多宽没有桥板。亲近监(官名)谷利在孙权马后,要孙权抓住马鞍,放松缰绳,他在后面猛烈用鞭抽马,加强马的冲势,于是飞跃过去。贺齐率三千人在逍遥津南岸迎接,孙权因此得免于难。
孙权登上大船,在船舱设宴饮酒,贺齐从席间走出,哭着说:“主公无比尊贵,应处处小心谨慎,今天的事情,几乎造成巨大灾难。我们这些部属都非常惊恐,如同天塌地陷,希望您终身记住这一教训!”孙权亲自上前为贺齐擦去眼泪说:“很惭愧,我把这次教训铭刻在心中,不仅仅写在束身的大带上。”
[点评]
《资治通鉴》对逍遥津战役的描写真是非常精彩,人物特点及场面刻画既精炼又生动!
以前看小说,诸葛亮经常授锦囊妙计让人在紧要关头再打开,人们常认为是故弄玄虚。不过从史料上看,曹操授予张辽的锦囊妙计看来倒是情理之中。为什么不能提前看呢?因为这个计策的核心是“士气”,情绪与气势都是临场发挥的事,如果提前看了,那“气”就早衰了,效果也就没有了。
《孙子兵法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这里强调“治气”的重要性,但是又要避其敌军的锐气,怎么辩证把握呢?
曹操对兵法研究得很透,他早就预见了孙权如果进犯合肥,肯定要志在必得,那么局势一定是敌众我寡,要想破解,办法一定靠气势。这时候不能是坚守,“避其锐气”,而要主动出击。这仗一定要第一时间打,因为敌人十万大军,他不是同时抵达,是陆陆续续的来,先到的只是先头部队,人数并不多,不能等他集结完成,十万人都到齐,就不好打了。
张辽对曹操的计策是秒懂,所以他说:“是以教令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打他个立足未稳,把我军士气打出来,敌人气势就下去了,然后就可守住城了。实战效果远超出预期,把孙权心劲打没了,他要撤退,这时,张辽又“击其惰归”,差点要了孙权的命。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一生之中最辉煌的战役,也是孙权一生之中最大的一次挫败。《三国演义》中讲述,此战过后,“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名吓之,孩童即无再啼。”不管张辽是不是吓住了东吴的小儿,但他确实是吓住了孙权,张辽在合肥一日,孙权就始终不敢再踏进合肥一步。
另外这东吴老孙家有着世传的老毛病,就是拿自身的安全当儿戏。当年孙权的父亲孙坚勇往直前,追击黄祖,结果中伏战死,孙权的兄长孙策则是酷爱打猎,孤身在前,结果被刺客杀伤而亡,这次孙权在退军时,大部队都走了,他自己偏偏要留下来,这是他再次低估了张辽。败了还轻敌,这太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