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同学群里,一位小伙伴转发了一篇文章《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对不起,今年涨到8万了...》,特意@了两位老师,并配上直击灵魂的叩问:老师们,你们是魔鬼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晒娃季,从琴棋书画到名胜古迹再到异域风情,这一张张真金白银堆砌起来的照片代表着学识,代表着眼界,更代表着爹妈平日不辞劳苦,省吃俭用。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曾反思过到底这些花费值不值得。然而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补了课,内心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瞬间吞噬了那几分钟的思考结果,大手一挥:报!
今天的文章写给正在带娃夏令营或刚参加完夏令营荷包空空的你,我们来聊聊这些真金白银究竟是在培养孩子,还是为自己的焦虑买了单。
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知识改变命运
每个父母安慰起别人都会说:孩子开心最重要,书读不好不要勉强,现在出路那么多,做直播,做微商都可以啊。这股语重心长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却完全变了模样:人家小孩是人家,我家孩子必须好好读书!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老婆/老公……简直不能再多想。
全世界对教育最有热情的当属亚洲的儒家文化。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
对于这一届70,80后父母来说,感受更加深刻。由于时代的原因,大部分70,80后都出生在一个“大家都差不多穷”的时代。后来有些学习优秀考上大学的,顶着“大学生”的名号,一毕业就能进到好公司,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甚至早早买了房,有了积累。使自己从原来的“工人家庭”一跃成为了“中产阶级”家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读书改变命运。
受益于亲生经历,再加上传统的文化思想。“读书是安身立命之本”的思想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父母们虽然嘴上说不好不好,身体还是很诚实地穿梭于各大补习班。
琴棋书画运动旅行,这么多活动到底有没有用?
很多家长会懊恼曾经给孩子补了好多兴趣班,到头来发现孩子既没有音乐天赋也没有艺术细胞,感觉钱白白砸了;也有人觉得小时候带孩子去各种地方,孩子去了就忘了等于白去。但其实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白花花的银子并不能算浪费。虽然没有留在孩子的记忆力,但却留在了孩子的大脑里。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一书中就探讨过这样要给命题:更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答案是肯定的,实验环境下在丰富环境中(笼子周围除了食物还有各种玩具)生活的小白鼠比在贫乏环境(笼子里只有食物)中的小白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意义。
↑↑↑
这项实验说明,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脑的构造。从小带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可能孩子记不住,但对形成一个更聪明的大脑是绝对是有帮助的。
所以呢,课外活动兴趣班的钱不能算浪费,对孩子的发展肯定是有帮助的。但超前学习就没有必要了。孩子的思维还没到达那个阶段,却非要学习那个阶段的知识。不仅事倍功半,还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即便参加兴趣班,是否需要花大价钱也不一定,自己带着孩子在家门口的公园里跑跑跳跳和花一笔钱请别人带孩子去国外的公园跑跑跳跳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大部分人其实更愿意选择后者,可能是自己时间有限,也有可能是相信专家,更有可能是因为其他人是这么干的,所以我也要这样做。
可是,为什么别人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呢?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为什么你总是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呢?
因为你焦虑呀!
迷茫时代下无处安放的焦虑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变化“,但是谁能保证一定是往好的方面变化呢?从互联网寒冬,到甲骨文裁员,每一个变化都是猝不及防。
对于70,80后的父母而言,当年自己是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人到中年却面临着和父母当年类似的4050下岗潮,前途未卜。想寻找下一个风口,却又迷失在一个个路口。可是人生总得有个目标,否则一腔热情无处安放,那咋办?放孩子身上呗!
其实,这届父母已经开明了很多。他们不再像上一辈那样指望着孩子大富大贵,或是通过孩子来改变家庭命运。他们只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留在现在的阶层,像自己当年一样,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继续做一个安稳的中产阶级。
可现实是,中产阶级坑就这么几个,全国人民一起竞争,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形式还瞬息万变,一步踏错,可能满盘皆输。
你说,能不焦虑吗?
焦虑就好像一艘迷失在大海中的小船,似乎有很多选择,似乎又没有选择。人一旦焦虑了,总希望要做些什么,给自己一种我好像还是可以控制一些的感觉。于是,家长们开始四处打听消息,然后不停地报班!每报一个班,心理就踏实一些,好像在告诉自己,我家孩子至少没有落后。
越是焦虑的家长,越容易报更贵的班。其实花出去的不是钱,还是一份心安。即便最后效果依然不明显,也可以安慰自己,付出这么多,我对得起孩子!
更可怕的是,焦虑是一种极其被传染的情绪。可能刚开始你的内心还是坚定的,可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闺蜜的话题都是补习班,兴趣组,夏令营,你的信念会开始慢慢地松动。你会开始质疑一开始自己的原则是不是正确的,所谓的快乐原则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你可以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但你不能对不起孩子。你无法承受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于是,你也加入了补课大军。然后开始影响着你周围的人......
活出自己是治愈焦虑的良方,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内心的焦虑不解决,即使报了八万块的补习班,也只能缓解一时,第二年听说了10万的班,可能又义无反顾直冲进去;即便孩子已经是全年级第一,你依然惶恐不安,因为总有更加优秀的孩子.......
与其担心孩子,不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治疗焦虑最好的方法是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标。
目标不用太大,可以是培养一个兴趣,可以是开始做一件小事,把这股鸡孩子的热情放回自己身上。让孩子好好看看什么叫“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自己得到提升,对孩子也是榜样。
兴趣班补习班或许学到的是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个人而言最宝贵的财富是强大的内心。而这并不光靠金钱的投入,更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模仿学习理论,指的是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审视他人所接受的强化,把他人的示范作为媒介的模仿活动。
举个例子,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求上进,可自己下了班也只是刷手机打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感受不到“上进”的表现,对于他而言,“上进”永远只是父母口里抽象而苍白的两个字。
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带有父母的影子。所以,你希望孩子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先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你若希望孩子快乐,先让自己变得乐观;
你若希望孩子坚强,先让自己长出铠甲;
你若希望孩子幸福,先让自己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