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迎着山师初起的太阳,我踏进“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初级课程的最后一堂课,期待今天的主讲老师徐夫真教授带给大家精彩的课程——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及干预。
课程从几个案例开始,有经常因无法与老师沟通或看不惯老师的处罚方式而顶撞老师的“侠女”;有“护头发”的男孩;有因为各种原因而自杀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与行为问题。
此次课程,专家从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与类别,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甄别,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案例分析的干预等四个方面来给大家进行了具体解读。授课的内容很多,自己的感受也很多,我觉得在孩子身上出现问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解决的方式方法。下面,就来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收获:
1.保持冷静
家长和老师的冷静,是处理行为问题的关键。学生行为问题出现以后,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杜绝体罚。
2.有意淡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过行为问题表现不满或者反叛,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如果师长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
3.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师和家长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孩子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报道,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在第三十八次时,这个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爱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家庭教育的灵魂。家长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走向溺爱的极端。伟大而不自私的爱,包含了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爱,始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4.因势利导
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也有它的不利面。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当然也一样,虽然是不正常行为,但从反面看,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比如爱说话的学生就有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喜欢打架好动的学生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等等。只要善于分析,我们就可变消极为积极,变问题为有利。老师和家长要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引导、激励、调整、改变的办法调整教育行为,让学生从阴影里走入阳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