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是英国盖斯凯尔夫人所著的长篇小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现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中译本,我所能找到的只有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主万翻译的中译本的复印本,不过令人惊喜的是BBC2004年推出的迷你剧,短短的四集,剧情的改编既、演员、拍摄手法、配乐、道具、情景再现等等都令人觉得太完美了,是那么的精致而又恰到好处。
小说成书于1855年,此时正是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英国进入快速发展的蒸汽时代,工业资产阶级处于快速的上升期,剧版一开场就是一列连接南方与北方的蒸汽火车;男女主首次见面棉纺织厂如雪花般漫天飞舞的棉絮所营造的浪漫情景,同时也是被女主称之为“白色地狱”;受工业污染的紫红色的河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细节完美,浪漫与现实并行的背景渲染,让人不知不觉在沉浸其中。
小说通过阳光明媚、山青水碧,充满田园风情的南方小镇赫尔斯通与空气混浊、污染严重、工业发达、人情淡漠的北方城市米尔顿对比,深入地表现了工业化所引起南方与北方、绅士和淑女、乡村和城市、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斗争、傲慢与偏见等诸多变化和冲突,但不管是在阳光明媚悠闲的南方还是在阴冷忙碌的北方,贯穿其中的都是深深的爱,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正是这种无差别的爱促进社会的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解。
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的桑顿先生,他对女主玛格丽特一见钟情,当他不管事务有多忙,都不自觉地抽空到女主玛格丽特家;当玛格丽特给他倒茶时,他带着柔情细细打量的眼神;当他在和母亲及妹妹交谈时,十句有九句都在讲玛格丽特;当他不断暗下告诉自己他不喜欢她……玛格丽特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桑顿先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他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让女儿不解的是,桑顿先生作为米尔顿的大工厂主,又是地方行政长官,即使他不如他母亲自夸的那样米尔顿所有未婚的女子都追着他跑,那也算是相当优秀的男子,为什么一直认为自己配不上玛格丽特?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英国的社会背景,英国自14世纪以来,等级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国王、贵族、乡绅、市民、工农。工业革命前,在英国拥有土地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经营货币的人仅仅是中下阶层而已。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些人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他们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衡,渴望得到更多权力,因此对现有的等级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变革,希望进入上层阶级中,来证明自身的社会价值。直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后逐步地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小说中玛格丽特的父亲原先是位牧师,就学于牛津大学,学识渊博,母亲出身于贵族家庭,总体黑尔家应该属于乡绅阶层,乡绅家庭的女儿们多半都读书,修养好,素质高,所以两人初次见面,“桑顿先生一向惯于发号施令,可是她似乎顿时便有点镇住了他”,他情不自禁很钦佩地看着她,而玛格丽特一贯的悠闲冷静的态度也被桑顿解释为傲慢轻蔑,他不禁自卑自恼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大老粗,周身没有一点儿斯文高雅的风采”,暗下决定决不爱上她,要远离这高傲的黑尔家,却不知情根已是深种。
其次,我们从桑顿先生本人的成长史来看,他幼年丧父,由坚毅刚强的母亲培养长大,从小为偿还父债而不断努力着,直至创下家业,仍背负着父亲投资失败的包袱,兢兢业业不敢越雷池一步。对比桑顿先生和他妹妹,我们可以看到其母亲对他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这使桑顿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变化,这一方面使他无比信任崇拜着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又使他渴求着他从母亲那儿未曾得到的可以任性的温情以待,渴求有温柔的港湾使他享受忙碌之外的甜蜜安宁。
仔细分析,从玛格丽特在对待父亲辞去神职携家北上,她独自帮忙租房,主动认识工人尼古拉斯一家,从桑顿夫人在夫亡之后独自养儿育女,坚持偿还债务,因黑尔太太临终时托付玛格丽特,她再如何不喜也要坚持监护职责,我们发现玛格丽特在本质上和桑顿夫人是同一类人,都有着坚定的意志,自主的性格,既坚强又坦率,同时又是那么的善良正直,只是玛格丽特更有教养和学识,更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同时又具有南方特有的温柔细腻的女性之美。
这样完全契合桑顿想像与需求的理想的女主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不知不觉深陷其中,小心翼翼,再加上曾经的求婚被拒,他所不知的神秘的玛格丽特的兄长的出现带给他的误解,这些都使他爱得那么的卑微,那么的没有自信,正如张爱玲所言“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剧中玛格丽特父母相继去世,兄弟远在国外,玛格丽特将离开米尔顿,雪花漫天如流光飞舞,当桑顿先生心里默默地念叨着:“Look back at me”时,观者的心都熔化了。
爱有多深,方寸就有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