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老套的访谈方法
1,用户意见的局限性
传统的市场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小组访谈以及对服务中心积累的信息做数据采集等方法,依靠这种用户意见,产品的可用性不可能得到改善!
先收集问题相关的数据,从数据中分析原因,最终推导出解决方案。
医生不会完全相信患者说的话,而是仔细地问诊后做出诊断。
设计团队应该分析的不是用户的意见,而是用户的行为。
用户的意见已经是用户自行分析过的结果,而行为数据是未经分析的新鲜数据。
2,小组访谈的局限性
小组访谈时,根据调查,目的,会按照性别、年龄断、经验以及生活方式的划分小组。每个小组每次参加人数都为6人 ,大家坐在圆桌旁进行座谈。座谈会另设设一名主持人,向参加人员提示主题,掌控座谈会进展。
小组访谈以提意见为主。
主持人可以引导出一些具体的体验,但不需要每个人的详细的用户体验,否则小组的形式就没有意义了。
平均一个人的发言时间是:2小时×80% ÷6人=16分钟。
发言容易相互影响;发言容易因为别人发言的刺激而修改自己的发言;这时谈到用户体验必然偏离事实。
3,访谈的局限性
按计划进行的访谈。问卷式的访谈,帮不上什么忙。
归纳过的信息。开放性问题,用户回答的都是被他们归纳过的信息。
2.2背景调查法/师徒式访谈
1,用户为师,采访人为徒。采访人员以拜师的心情进行访谈。
2,用户一边掩饰自己的体验,一边进行说明。听完完整的体验后,采访人员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复述给用户听,检查一下是否存在理解错的地方。
3,采访人员的技巧:
1)请教:告诉用户,“我想知道什么?”,把话题慢慢引入特定的主题,也称为“聚焦”。
2)刨根问底:更重视完全理解用户所讲的内容。用户的行为和说明哪怕出现一丁点儿不能理解的内容,也必须刨根问底。
3)核实:采访人把内容复述给用户听,请用户帮忙核实正确与否,同时用户还可能追加一些信息。
4)不能被察觉出你是专家。
5)我要去验证你的假设:不要向用户提出“如果有什么功能的话,您觉得怎么样?”就是用户自行分析的结果,并不是真正的用户体验。千万不要忘记访谈的,真正目的是收集未经分析过的新鲜数据。
6)不要再无效的问题上纠缠:不要追问“还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吗?”
2.3访谈实践
1,背景式调查法:在请教的名义下,让用户谈论自己的使用体验。
访谈者要从职业、兴趣等范围比较大的话题开始,慢慢地进入正题。
1)进行访谈:背景式访谈与一般的访谈不同,采访人员不会事先准备问题,而是让用户自由地谈论用户体验。
2)背景式访谈的三项基本技能——请教、刨根问底、核实。
3)在调查商用产品和系统时,首先必须要先理解用户进行的业务内容。
4)在正式进入访谈之前,首先应该构建信任关系。
5)拜入用户门下,询问具体使用情况。当不方便准备实物时,使用产品说明书和使用手册等效果也不错。
6)采访人员应该按照预定的时间及时终止访谈。
2,验证假设型访谈:一问一答式的访谈,产品策划方案的可行性。
通常要被安排在北京市调查之后(结束语之前)进行。
2.4情景剧本
1,一般情况下都是由设计团队整体来分担所有的访谈。因此,把各个成员获得的用户体验分享给其他成员的方法就十分重要了。
2,能够有效地再现用户体验的场景,支持设计团队讨论了一个工具就是情景剧本。
3,情境剧本
1)情景剧本就是主人公/用户使用系统或产品时的情景剧。以写故事的手法,把用户使用系统或产品时的背景、为了达到何种目的、如何使用及其结果描绘出来。
2)好处:不会丢失,背景信息。内容更加严谨。任何人都能读懂。
2.5分析情景剧本
1,情景剧本的写法:一边看着笔记,一边回顾访谈。
2,对于一个一小时的访谈来说,情景剧的长度,大概在3~4页A4纸左右。
3,再次访谈:把情景剧本拿给用户,请他确认是否有错误或遗漏的部分。如果有新的疑问,也可以在这个时候追问。再次访谈的结果,大多数都会有10%~20%的修改。
4,情境剧本的使用方法
1)货真价实的任务——任务能反映用户在现实中所做的事情。
2)真正的用户需求——理解用户要求后,转换成真正的用户需求。
5,如何分析情景剧本
1)分解(写情景剧本时,不要在单个句子里包含用户的多个行为或要求)。
2)分析(一般而言,用户需求都是抽象的表现。如果出现了具体的功能名称或界面元素就要当心了!)
3)思考(解决方案应该在全面考虑技术、成本、日程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的,在可能实现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6,分析情景剧本的好处
1)设计团队不会只专注于市场数据。
2)使用情景剧的分析并不依赖用户的意见,设计团队基于情景剧本记载的事实,探索用户需求,研究出具体解决方案。
3)情景剧本里所描绘的背景给解决方案以适当的制约。在满足这些制约条件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
4)情景剧本的分析是可逆的,如果模型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设计团队可以再次回到情景剧本上来,推敲之前解决方案的研究过程,彻查到底是哪个地方理解有误。
7,设计目标用户角色
1)进行访谈。招募的访谈对象要尽量覆盖预想的用户群,20~30人。
2)把用户分组。根据使用该产品的目的或需求、在组织或团体里的职责、IT技能或行为的相似性等把用户分组。
3)定义代表每个分组的用户形象。首先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然后在该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加同组其他用户的体验。也就是说创造出一个“混合体”。
4)为每一个用户形象添加逼真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等。
角色之间的需求可能相反,为每个角色配以相应的优先权,优先权最高的角色称为主角,其他角色称为配角。
原则上要考虑所有用户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用户需求相矛盾/需要追求平衡,则可以优先考虑主角的需求。绝不是只实现主角的需求。